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退休政策不能视民意为无物

2012年06月14日 08:41   来源:人民网   马涤明
    6月5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今年下半年将启动这方面的调研工作,同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记者从人社部官员处获悉,出台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方向是大势所趋,现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6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

    一边说,将启动调研工作,还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一边又说,延迟退休的政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莫非这次又是那种类似于“听涨机制”的做法——预设结果,而所谓调研与听取意见,基本就是走形式?

    这让笔者不由想起了2009年两会间,代表委员讨论个税起征点问题时,有财政部官员明确表态说:“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调整。”某政协委员大惑不解:“你都定了,要我们来干嘛?”这位委员不满地说:现在公务人员表态太傲慢,这样的大事,决定权不应该在一个部委。应该大家来定,代表委员们还没讨论,你表什么态?

    政协委员说得好!政府和政府部门本属执行机构,重大政策的出台与调整,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民主议事议程表决之后,才可步入实施与执行程序;即便是行政部门有权决定的问题,也应充分征询意见,尊重民意。还没进入相关程序,调研也没开始,就向外吹风说“大势所趋”、“不过是时间问题”,这是不是说:你都定了?这究竟是态度傲慢,还是代表了决策层的意思?不管是什么,面对汹涌的民意——人民网调查9成网民反对,政府部门也好,决策层也好,都不应以预设结果的套路而一意为之。

    延迟退休政策涉及亿万人的切身利益,而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基层一线劳动者而言,其实是动了他们的奶酪。因而,但凡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政府都应慎之又慎。而所谓的“大势所趋”,一是说人口寿命延长,退休年龄也应与时俱进;二是说养老金缺口甚大。这些问题确实给养老事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必须面对。

    但是,解决问题却不应只盯在延迟退休这一个方向上。首先,民意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不能视为无物;其次,涉及亿万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考虑一个缓冲与过渡的过程;再有,解决各阶层公平养老、紧缩政府开支、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垄断国企上缴比例……等等,都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有效途径。养老乃最重要的民生之一,最需要平衡考虑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绝不能强压民意、强推实施。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