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高考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这其实也是对公平竞争的守望,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唯有社会各领域都确保了公平竞争,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进入六月以来,高考又成了火热的话题,无论有无子女备战高考,很多人都在关注着高考。他们对高考或有赞扬,或有批评,但是期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高考这种选拔方式能保持其公平性。正是这种公平曾经改变了很多个体的命运,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大学毕业还实行分配制度,毕业于怎样的大学就基本决定了未来拥有怎样的生活。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一个人的命运有了质的改变,从此有了工作,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光明的前途。通过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很多生长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跃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
作为全国范围内的一场竞争,高考比较的是能够量化的成绩,考生的输和赢、成与败,注定一目了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尽管对于科目设置、教育方法一直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人们还是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当前看来,高考仍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大多数选拔考试而言,成熟的高考制度拥有无与伦比的公平性,这就意味着付出和努力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促使家长和学生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高考的准备工作中。为了增加学生在高考中的机会,一些学校甚至不惜在双休日给学生补课,做家长的也不辞辛苦地陪读陪考,为的就是在高考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待遇早已取消了,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更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即便是顶着名牌大学光环的毕业生,也不一定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必须要经过求职的重重考验,面对的是各种形式的选拔和考试。相比于高考,走出校园后的这些竞争或多或少地掺杂了选拔者的主观成分,看上去没有高考那么公平。通常,金钱和权力就成了干预公平竞争的筹码,“拼爹”的现象开始屡见不鲜。最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不乏官员子女通过履历造假进入机关,进而年纪轻轻就获得升迁的事例。一些没有“背景”的年轻人,即便是在公考中取得好成绩,也可能因为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而最终落选。
公平竞争的法则一旦被破坏,获益的将只是少数处于强势地位的人,那些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也只能无奈叹息,个人努力的落空很可能导致对社会的悲观认识,读书无用论的回光返照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认识助长了中国学生在大学时代普遍性的懒惰与放纵,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少的学生把精力用在“处关系”上了。而一些寒门子弟干脆就放弃了对高考的希望,原本可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被阻塞了。
尽管如此,每年一度的高考依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这其实也是对公平竞争的守望,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社会公平也维系于此。但是也应看到,社会公平不能仅系于此,唯有社会各领域都确保了公平竞争,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所以,我们有责任把高考的公平性延伸到教育领域之外,我们对于公平竞争的关注也不能只停留在这一天。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