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父亲引起了媒体的“猛烈”关注,而之所以“猛烈”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的身份。詹云超本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不少公众表示,在詹云超身上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美”。
父亲送女儿上学,再正常不过。只是在公众印象中,如今有几个做了副市长的父亲还在亲自送子女上学,并且是用骑自行车这种方式?相比起来,我们更熟悉的恐怕是,每逢开学、新生报到之类,尤其是一些好学校,校门外往往是“公车开会”;一些地方官员的“座驾”早已升级换代到四个轮子,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搞不好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如今也就倡导低碳出行时偶尔骑上秀秀,旁边还得有摩托车、汽车“护驾”;官员和他们的子女开公车酒驾,有时伤人,有时对人叫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像普通人的副市长的出现,难免引发“尖叫”。一种“久违的美”,公众的这份评价和概括确实妥帖。
类似“久违的美”在不少领域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在不久前,河北一个卖油条的小商贩火了,仅仅因为他坚持每天都用新油,卖“良心油条”。“油条哥”赢得追捧,大抵因为如今很多商家的信誉岌岌可危。“如果我想吃果冻,我就舔一舔我的皮鞋;如果我想喝酸奶,我就舔一舔我的皮鞋;如果我感冒了,我就舔一舔我的皮鞋,2012皮鞋很忙”,“不用地沟油的饭店不是好饭店”……这些虽是戏谑之词,却映衬出人们对为商者的总体印象。时下不缺斤少两、不以次充好的卖家实在有点儿难找。
更早以前,“江城好医生”王争艳曾感动我们,因为这位从医25年的女医生,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武汉供电汉口公司电缆班工人刘跃青曾感动我们,因为他赤身在污黑的臭水沟中抢修电缆的图片在网络上热传;山东一位交警被公众尊为“最牛交警”,因为他向违规停放的警车开了罚单……治病救人、维修电缆、严格执法,这难道不是医生、抢修工人、交警的本分吗?为啥赞扬、感慨不绝于耳?
时代所热捧的,或许正是它所缺失的。当食品安全危机屡屡爆出,无良商家频频亮相,货真价实、诚信经营便成了一种“久违的美”;当大多数医生钟爱大处方,手术拿红包成为潜规则,救死扶伤、为医精诚便成了一种“久违的美”;当公车私用屡禁不止,贪腐特权时有发生,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便成了一种“久违的美”;当“扶起跌倒老人”越来越需要技术和智慧含量,风险越来越大,助人为乐、扶老携幼便成了一种“久违的美”;当一些执法者纷纷选择性执法,对特权车、公车网开一面,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便成了一种“久违的美”……
诚信经营、平等执法、助人为乐、治病救人,有些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有些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从更宽泛的视角去看,都可算做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常识和规范。尊重常识、敬畏规范,按常识和规范办事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也应该是一种常态,如今却往往成了稀罕高尚之事,成了可以轻易打动公众的美德,无疑值得反思。
时至今日,不因为某些人、某些事的不美而否定更多人和事的美,也不因为某些人、某些事的良善而忽视有些人和事的丑恶,这个基本常识公众还是有的。我们周围有很多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但“久违的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及潜藏在其背后的社会诚信危机、信任危机,也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解读。
“久违的美”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感动和共鸣,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公众的种种期待,对常识的呼唤,对基本伦理和原则的呼唤,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及公职人员的基本良知的呼唤。
“久违的美”本不该稀缺,也不该久违。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