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不宜“禁止民工在此用餐”

2012年06月01日 09:31   来源:大河网   王传言

  5月29日,一位自称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爆料称,学校食堂贴出“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告示,随后出现学校出面声称没有此事并出现学校领导要求班主任让学生删除该微博的过程。(5月31日 《扬子晚报》)

  食堂悬挂出“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经微博转发成为一起网络事件。这暴露的纠结之处无疑包含着整个学校管理的瓶颈和社会进步的无奈。从高校的管理上看,尤其是从高校校园安全角度看,禁止民工进入高校用餐的目的很明显,即希望通过人为的方式阻断高校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将学生禁锢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同时,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高校人为民工本身是不卫生,是安全隐患因素,这就有些过头和偏激了。因为社会的进步中,民工的涌入给城市和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促进作用是无限的,他们辛勤的汗水流淌在城市建设和高校建设的点点滴滴之内,最终得到的却是被禁止的命运。

  而这样的禁令不由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两件事。一件是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其食堂退出了五毛鸡蛋而风靡一时,随后便陷入沉寂。一件是厦门大学已经明确禁止校园游。三件事件在一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高校在社会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处置?是要保持学术的纯度而采取封闭式的象牙塔姿态还是应该秉持开放的姿态积极对外开放,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呢?这是任何一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临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背面其实很简单,因为学校食堂的饭菜比较便宜,仅此而已,这折射出民心之艰。民工的理想可能很简单,无非就是希望通过在食堂就餐节约开支而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食堂管理上到底收取现金与否的困境,也出现过财务失窃的个案。但这些个案都不影响到整个开放的进程,毕竟,现代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力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禁止用餐,禁止校园游,五毛鸡蛋的消失,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高校在发展中都采取了封闭的姿态,希望将学生和校外完全隔离开来,这种封闭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在国外和境外高校的发展中,往往都是与社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在香港高校中有个明显体现。在最新的高校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登上了亚洲最牛大学的宝座,而它的发展绝非是一种依靠割裂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发展起来的。高校的职能之一便是社会服务,在后勤社会化的今天里,民工进入高校食堂就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强安全保卫的措施和力度,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