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命名“五粮液”疑似明码标价

2012年05月25日 10:28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石念军
    机场、道路等公共设施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面向全社会的。如果按照宜宾市的命名逻辑,那么全国很多地方的机场都可以改名,哪个地方没有一家纳税龙头企业呢?

    五粮液集团新近获赠的一大“利好”又让人们焦虑起来。5月23日,四川宜宾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宜宾市副市长谢杰称,宜宾机场的迁建立项已经获得批准,并将命名为五粮液机场。对此,公众纷纷质疑:政府投资建机场,以企业品牌命名是否合适?

    不难想象,冠名当地机场这样一个公共窗口,对五粮液意味着多大的广告效应。宜宾市在回应质疑中强调,“以五粮液命名,既能提高宜宾市知名度,还能扩大五粮液影响力,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一“双赢”逻辑实际阐述了此番命名背后的“利益交换”:五粮液提升品牌形象、进而扩大产值;宜宾市提高地方知名度,同时受益五粮液更多纳税。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此所谓的“双赢”,实际无异于“明码标价”出卖公共资源。

    一般而言,政府所给予的政策、土地、资金等有形无形的扶持,当地龙头企业都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对于地方的一些建设配套项目、爱心工程,龙头企业也会积极参与并有所表现。五粮液此番获得机场命名不过是这种政企良好关系的又一次展现。正如宜宾市的回应,“五粮液机场并不是首家以企业命名的机场,早在去年贵州就以茅台命名机场并开始动工修建”,地方政府的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权力与资本过于紧密的关系,必然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环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扩容GDP总量,是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些地方大企业作为地方创税的大户,地方政府视之为“掌中宝”,诸如划拨土地、倾斜政策、配套资金等,往往“有条件要支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支持”。政府虽有义务扶持地方企业发展,但是介入过深也容易偏离政府部门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以致出现“嫌贫爱富”、“厚此薄彼”的政策,甚至沦为一些大企业的“大管家”、“推销商”。

    从根本上讲,机场等公共设施不同于足球俱乐部,俱乐部本身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然可以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明码标价地选择企业命名。但机场、道路等公共设施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面向全社会的。如果按照宜宾市的命名逻辑,那么全国很多地方的机场都可以改名,哪个地方没有一家纳税龙头企业呢?    这种命名模式,说起来理由很多,其实是缺乏远见的。说到底,这种模式暗含的发展思路还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以本地最大型的企业命名机场,看起来是最大限度地扶持纳税龙头企业,保护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实际上也是地方政府固步自封的表现。假如将来宜宾出现像苹果这样的企业,或者别的什么企业,上交利税比五粮液更高,那么,这个机场是不是要再行更名?当然,宜宾在短期内未必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在其他一些城市,不是没有发生过以企业命名道路,后因企业萧条而再行更改道路名称的事。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