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将双赢

2012年05月24日 10: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齐慧
    要让民间资本在铁路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必须消除各种影响和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努力提高铁路经营的盈利能力——

    铁道部近日出台了新的融资措施,其中包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建设领域。早在2005年7月,铁道部就曾出台了贯彻“非公经济36条”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铁路多元经营四大领域。2010年“新36条”则再次明确提出,要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干线、铁路支线、铁路轮渡以及站场设施的建设,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

    不过,相对开放的姿态和开放的领域,实际操作过程还是遇到了很多投资体制、运营管理和结算机制等问题,实施效果并不算理想,民间资本多数持观望的态度,少有参与投资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因此,铁路建设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并用好民间资本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民间资本来说,“政策”、“回报”是影响他们投资铁路决定的两大关键因素。

    近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铁道部印发了《铁道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14条”)。先从“政策”上向民间资本抛出了“橄榄枝”。

    按照“14条”所作承诺,包括铁路干线、支线、专用铁路、城际铁路、地方铁路、客运专线、企业专线、铁路轮渡、铁路场站乃至眼下最赚钱的煤运通道等铁路建设,都将向民资作无附加条件的开放。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凡符合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民营企业,允许参与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以及建设物资设备采购投标。对民营企业和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采用统一的招标条件,确保公平竞争。

    对比前两个“36条”,应该说此次铁道部出台的“14条”是开放度最高的市场开放实施意见。大家也都对此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政策有了,对于民间资本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有钱可赚。铁路建设本就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长且利润低等特点。在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营长期处于亏损的情况下,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的动力明显不足,所以找到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的渠道和盈利模式是关键。

    事实上,只要引导得当,民间资本也可以在铁路建设方面大有作为。专家表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消除各种影响和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努力提高铁路经营的盈利能力,增加铁路投资的吸引力。

    首先,要创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体制机制,加快铁路政企分离的改革步伐,给民营企业充足的信心。其次,要完善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模式,解决民间资本分散的问题,形成合力。再次,要增加铁路建设的信息公开和透明。最后,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给予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投资一定的优惠,吸引他们投入。

    相信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好的盈利模式,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将会是双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科技特派员只有技术可不行    2012年05月24日
  • ·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哪?    2012年05月24日
  • ·旅游大国需科学发展旅游产业链    2012年05月24日
  • ·农副产品价格波动需理性对待    2012年05月24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