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的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

2012年05月23日 07:55   来源:红网   李宁

  “在当下社会,你还愿不愿意不顾成本地做好人?”面对这一问题,调查中36.8%的人表示愿意,也有30.1%的人表示不愿意,33.2%的人表示不好说。调查中,77.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来说,作为道德规范人们行为的范畴,做好人全凭的是道德自觉和价值判断,很难用成本与回报来衡量。换句话说,用成本来衡量做好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人愿意用市场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切行为标准,不管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还是完全不适用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比如做好人的道德诉求。既然大家愿意用市场经济的成本原则来衡量做好人,那么笔者就替大家算算做好人的成本。

  首先,需明确做好人的成本具体是什么。《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认为做好人的成本为:一是会被怀疑动机不单纯;二是得不到鼓励还要付出代价,心理不平衡;三是会被嘲笑,被认为太傻;四是做好人经常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怀疑。其实,笔者认为做好人的成本大致可分为个人付出的物质成本与精神成本。精神成本也就是被怀疑、被嘲笑等;物质成本则是为做好人付出的物质代价,比如做好人耽误自己的工时而影响的收入,或者承担的责任法律风险等。

  其次,做好人的成本,需从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来分析比较。诚然,做好人作为道德付出,从个人来说,就一件好事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不利己的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公共道德的付出和贡献。比如让座。按照规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安全和舒适方面来说,坐着比站着要好。让座就是对安全和舒适的让渡。从个体来说,将会承担较多的风险和成本,但是却换来了社会成本的降低。就让座这件简单的做好人为例说明,你的让座行为让他人感觉到好人的存在,让大家对社会做好人的公共道德产生认同感。这样,他人就会效仿你的行为,进而参加到让座的行列中来。这样,让座道德文化蔚然成风。当然,公共交通道德文化良好,秩序井然,就会降低我们出行的生活成本,比如减少陪伴老人出行的成本、减少老人乘车出行事故进行医疗的社会成本等。

  当然,公共交通道德仅是社会道德的一小部分。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公共道德要求自己的行为,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好人做好事,那么,做好人的整个社会成本就会降低。我们国家也就没有必要花纳税人的钱养活那么多警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社会运行的费用会大幅度降低。同时,作为社会人,一次道德付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受益者也是每一个社会人。

  现在,如果每个人都计算做好人的个人成本,认为做好人成本太高而放弃做好人,那么将最终推高做好人的社会总成本。如果做好人的社会总成本提升,反过来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因为小成本而付出大成本。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悦悦事件”,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的确,由于有了“彭宇案”的影响,很多人会考虑抱起小悦悦将承担包括误解和说不清责任的赔偿等各种成本风险。可是,如果我们始终盘算做好人的个人成本,都像对小悦悦那样漠然无视,我们的社会会充满小悦悦式悲剧,我们也就失去了杜绝“小悦悦事件”再次重演的社会道德基础。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