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鼓掌的人也是英雄

2012年05月20日 07:18   来源:红网   朱小猪

  近日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在微博上热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妈妈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5月17日中国广播网)

  “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个孩子简单的理想,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这应该又是一篇作家制造的“心灵美文”,这类文章大多通过构造一个温馨有爱的人物影射某些现实来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文章所要阐述的主题,也早就被人们所议论,只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个人都能成为某一行业的英雄。

  一直以来,在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和价值体系里,英雄的概念十分狭隘:先是必须崇高伟大,后来和分数挂钩,再后来又要考察权力、金钱。虽然教科书上谆谆教导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人们的认知里,时传祥依然不如钱学森,卖茶叶蛋的自然比不上马云。

  刘继荣在文章中写到:“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能够做到这些的,已经是自己心灵上的英雄了,这也正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有足够宽容的环境让孩子们来成长,应该有更多的激励机制来让更多的人成为英雄。

  提到这儿,大家都爱举“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有15分”的例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钱钟书,但要允许孩子数学不好、英语不好,也要允许孩子贪玩、调皮。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知:开出租车的和开飞机的、厨师和教授、清洁工和官员……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或许说我们早就有这样的提倡,但它在功利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那就是——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章引起共鸣了,共鸣之后该怎么办呢?类似的文章和讨论也进行过很多次了,但只要社会对英雄的认识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不改变,社会不公依然充斥在各行业中。父母们只能在共鸣之后,还是继续送孩子上特长班、要孩子考各种证书、学各种技艺。

  孩子的人生终究是他自己的,快乐也只有他能体会到,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英雄。这是一个骨感的理想,只有当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法制健全、每个人都能够活得有尊严,才有实现的可能吧。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