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南水北调之源

2012年05月17日 09: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赵淅川

    浩浩碧水北去,巍巍丰碑屹立!

    中国的南水北调,注定要被历史冠以“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运筹这一气壮山河的雄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因此可以说,水质优则调水成,水质差则调水败。正如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所说,水质安全责如天!如果将来流向京津的水不能满足基本水质的条件,那就等于花巨大代价调去一江污水,人民不会答应,历史也不会答应。

    南水北调的成败取决于水源的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决策实施的重大战略性调水工程,对于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能否实现清水走廊、绿色长廊的目标,将优质、清洁的长江水输送到沿线及京津,既关系到工程本身的成败,关系到水源区及沿线地区的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我国广大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

    河南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又有长达731公里的总干渠。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确保清水长流,是我们向中央作出的政治保证,也是我们向受水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

    2011年10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南省南阳市调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时强调,要强化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确保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批示指出:“南水北调,千秋伟业。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项系统复杂的重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多次深入水源地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丹江口库区涉及的县(市)放到我省最高等级的优先位置来对待,给予倾斜和支持。

    在2010年颁布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成为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使命崇高,任重道远。

    挑战面前的抉择 污染企业一律关停并转

    在环抱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因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利用富饶的山林资源和水资源致富,一度成为无奈选择。淅川县地貌特征是坡度陡,地质以易风化的砂岩等为主,水土流失问题不容乐观。

    “确保一库碧水济京津,无愧历史,无愧未来!”背负着沉重包袱的淅川人,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环保大考面前毫无退路,时代的抉择面前必须壮士断腕!对丹江口水库周边的污染企业,一律毫不留情地实施关停并转。

    2004年12月底,南阳泰龙纸业彻底关闭制浆生产线,每年减少工业废水300万吨。这个年产值达3亿元的“大个子”,曾是全国最大的龙须草制浆造纸企业。泰龙纸业制浆原料是淅川“三宝”之一的龙须草,企业倒闭,售草终止,全县种草农民每年减收3250万元以上。倍感阵痛的是,泰龙纸业1700余名职工,数千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收入……

    一份全市的数据显示,淅川县近年来在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3家,在水源区3省率先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和矾矿冶炼企业。同时,坚决杜绝新上一切污染项目,先后否定了16个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23个中型建设项目进驻水源保护区,有效控制了水污染。

    矢志不渝地呵护渠首 树起巍峨绿色丰碑

    舍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告别“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不堪往事,勇担重任、矢志不渝的淅川人,用汗水和心血精心呵护着京津人民的“大水缸”,在渠首大地筑起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树起一座巍峨的绿色丰碑。

    淅川县委、县政府历届主要领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明确提出“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在清水里”,实行水源区水质保护目标管理制、一票否决制、工作问责制三项制度,建立完善了“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把森林覆盖率、出境断面水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明确各级水源保护的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各级水源保护责任,调动了全县上下参与水源保护的积极性。

    国务院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涉及南阳项目237个,总投资约24.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140个,总投资14亿元。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南阳市建立了市级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了项目分年度建设计划,明确了每个规划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内容、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限。市财政每年还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规划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截至2011年8月,累计完成各项投资8.85亿元,占规划投资的63%。

    鉴于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河流多、范围广、面积大、情况复杂等特点,淅川县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立了陶岔、挡子岭和荆紫关3个自动监测站,在汇水区设立了9个人工采样监测点,为确保库区和支流河流水质安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有效地保证了从淅川出境的断面水质始终达标。

    高标准建设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已投资4.65亿元,完成了92条小流域治理任务,治理水土流失212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3%。强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水源区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29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使丹江口库区生态林面积达到5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通过超强度的生态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淅川、西峡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共有12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渠首生态区的建设 青山绿水万年长

    仅在淅川县,关闭、转产污染水质的企业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6亿元。“北京人要喝水,渠首人要吃饭”,如何实现双赢,为南水北调水质保护注入无穷动力?淅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响亮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口号,以保护渠首环境为契机,致力打造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从而大大推动了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绿色农业让农民大发“生态财”。淅川县大力引导水源区群众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生物防治,推行无公害生产。目前,水源区有12类26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形成了湖桑、林果、中草药、小辣椒、食用菌、猕猴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现金收入的70%以上。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工程,截至2010年年底,水源区4县市共建沼气池9万多个,年消化粪便50万吨、秸秆2000吨,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主管南水北调工程的淅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培理告诉记者,未来,淅川将在所有库区乡镇建立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45.3%提高到58%,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全县境内19条河流、19个流域将得到有效综合治理,生态环保水平将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推进,“山顶防护林戴帽子,山腰经济林围裙子,山脚生财林穿鞋子”的生态农业体系已经形成。如今的淅川县正变得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同时,淅川县又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等水保项目。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总磷、氢化物等25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

    “未来5年,淅川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经济发展,让库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经济更繁荣、百姓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从而建成国家级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信心满怀地说。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