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速超时费,宰你没商量

2012年05月15日 07:15   来源:红网   徐炳涛
    近日,河北石家庄的高先生走高速回家,因身体不适把车停在服务区,在车里睡了一觉,第二天下高速时被要求交385元的“超时费”。高速路工作人员称,高先生在高速公路上停留超过12小时。据悉,为防止个别司机“换卡逃费”,我国多地高速都收取额外的超时费。(5月14日《山东商报》)    

    在某些地方,上高速已经很有种“上贼船”的感觉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损,估计有些人不乐意,甚至还有点委屈。但试问,有谁听过在自家车里睡一觉还被逼着交费385元的?要知道,这个数目住好一点的星级酒店都绰绰有余,热水澡洗着,电视看着,舒服床睡着,比之窝在车里蜷胳膊缩腿可是天壤之别。然而,仅仅因为车停的地方是高速服务区,天与壤便没了分别。

    如此看来,“上贼船”的提法并不算过激,反正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收啥费就得交啥费,挨宰没商量,啰嗦也没用。    

    当然,高速路与“贼船”还是有那么点区别的,毕竟他们不那么粗俗不那么蛮横,宰人的时候还懂得披上一层文明的外衣,讲起理来也一套一套的。比如说,超时费遭受质疑后,人家立刻给了个理由充足的解释:俺这是为了防止司机“换卡逃费”,而且俺们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司机能拿出在服务区住宿的收费凭据,麻溜就会放行。    

    话说得不是全无道理,打击逃费行为的正义性也无可辩驳,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大有问题。须知,无论出什么样的治理招数,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需要把握的,那就是不能让绝大多数自觉交费的司机跟着少数几个逃费的吃亏。尽管高速方面有甄别机制,但这个甄别机制无形中已经让老实司机跟着吃亏了,照其说法,拿出住宿票据便能自证清白,可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钱住服务区的旅馆,为了省几张票子,许多人宁愿在自己车里将就一下。于是,名义上为打击逃费而设的超时费,或者会成为逼迫司机掏钱住旅馆的撒手锏,或者会成为迫使司机疲劳驾驶的凶手,而如高先生般不知就里的司机,便只能糊里糊涂地交超时费,成就了又一项无本生意。    

    化吃亏为占便宜,化腐朽为神奇,高速公路实在是高。当然,有占便宜的就有吃亏的,但那不在高速管理方的考虑之内,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怎么占便宜。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归纳起来便是强盗逻辑。    

    超时费是垄断造就的怪胎,更是一封举报信,民意高涨,口诛笔伐,还望有关部门能予以重视,把这项不该收的费用清除掉。毕竟,怎么打击逃费是高速方面自己的事,拿少数人的不法行为绑架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绝对不当的。毕竟,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休息也是司机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这项权利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