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障房建设“旧寓充数”,真是“良心大大的坏”

2012年05月09日 08:51   来源:大河网   钱桂林

  去年,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其中,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设进程缓慢,并存在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等情况。(5月9日新京报)

  “旧寓充数”不是武汉之“首义”,珠海、东莞等都有将宿舍楼“贴牌”为保障房的情况,看来“旧寓充数”还真有“一呼百应”之势。据渣打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披露,国内真正新建保障房不足三成。也就是说,那些糊弄上面的光亮建设数字被水泡胀得变了形。

  保障房项目是中国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被视为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缓解无力加入购房行列居民不满情绪的关键举措。

  自2011年2月下旬开始,住建部便陆续与各地政府签订“军令状”,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分配任务,而且所有分配的目标任务,必须在2011年10月31日前全部开工,否则地方政府将受到严厉处罚。在空前的保障房建设压力下,各地各显神通终于“完成”了1000万套的开工计划。

  保障房建设作为各地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事关地方官员的施政成绩。正因为这样,各地政府很可能为完成保障房建设指标而“凑数”,甚至以挖几个坑、打几根桩来掩人耳目。见多了“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老例,面对保障房建设的虚高数据,不能不令人佩服地方主政官员的狡猾。

  谈起商品房建设,地方政府“拆房子、造房子”的热情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地方拆房子还拆出了人命,而造出来的商品房却越来越让人望“房”兴叹,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居有其屋的幸福感,反而成了民生之痛。某些群体的人买不起商品房,就指望政府建保障房了,可地方政府建保障房的热情就是高涨不起来,“旧寓充数”成了不少地方糊弄媒体、糊弄民众的招数。

  保障房建设其实就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人民利益”在地方主政官员心目中的地位,这让本来就遭社会诟病的官员政绩观更加与人民利益相悖。谈起“执政为民”,没有哪一个官员不会纵论一番,可在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房建设上如此提不起兴趣,不免让人怀疑“执政为民”不过是他们忽悠人的鬼话!

  挤干保障房的“水分”,为中央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是当务之急。在保障房建设上,地方政府不能与中央玩躲猫猫。像武汉等地存在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的情况,如此胆大妄为,为现代“官场现形记”又增添了一个精彩的章节。用句日本话讲,这真是“良心大大的坏”!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