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可口可乐的回应可疑可笑

2012年05月04日 07:14   来源:京华时报    徐立凡
    尊重消费者,就让消费者说话,而不是可口可乐公司自言自语。自言自语,只会变得可疑可笑。

     5月2日,可口可乐瓶装投资集团中国公司通过官方微博宣布,更换回收已售出的含氯批次产品并销毁。不过记者咨询客服发现,可口可乐公司对消费者买的含氯饮料只能更换不能退货。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还不断重申:产品具有安全性,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藏藏掖掖,闪躲回避,这是“含氯门”事件以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留给消费者的总体印象。这种危机处理方式令人遗憾,既无法消除公众的疑虑,而且有损于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如果生产过程中确实没有发现批次产品含氯,那么生产过程是否存在监管松懈现象?如果是发现产品被污,那又何以曾矢口否认?如果这批含氯产品确实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又何必销毁?只能更换不能退货,更对赔偿避而不谈,更是令人怀疑,可口可乐面对质量问题时,是否在执行双重标准。

    强调含氯产品安全,并对退货、赔偿避而不谈,是为了极力保住多年的市场口碑,尽量淡化冲击,避免在法律体系等更复杂的情形中解决问题。但真要让消费者相信受污产品的安全性,靠单方声明和销毁产品无济于事,更有公信力的程序是保留含氯产品,让出自己控制的产品质量证明权,通过非关联方的权威化验向公众释疑。此外,对于退货或可能的赔偿事宜,设置出明确的程序进行配合。尊重消费者,就让消费者说话,而不是可口可乐公司自言自语。自言自语,只会变得可疑可笑。

    出质量事故,并非零概率事件,即使最成熟最成功的企业,也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事故控制到零。实际上,“含氯门”之所以演变成今天这种大面积扩散性的事件,不是因为中国消费者苛刻,而是因为可口可乐在出了事故后一系列应对措施令人难以信服。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知名企业,可口可乐不该忽视或轻视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敏感性,产品健康、放心,是最基本的消费者权利,可口可乐仍然欠缺给消费者一个可信的回答。

    可口可乐对于“含氯门”应对的失据,不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其他国际知名企业也有类似表征,共同性就是不把消费者当回事。要么拿技术术语唬人,要么拿没有相关法规说事,要么干脆咬紧牙关硬扛。

    因此,在对可口可乐表示遗憾的同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如果法治体系更健全,如果消费者主权更强大,这些傲慢的不把我们当回事的企业,其行为模式就会改变,其头颅就会低下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