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知音》也就不再是知音了

2012年05月04日 07:06   来源:红网   周方方
    《知音》杂志计划上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5月3日《北京日报》)
    
    《知音》被称为“告不倒的知音体”,与其后面强大的市场群是分不开的。二十多年的积累,《知音》从很早开始就很受欢迎,还记得,小时,喜欢在小镇菜市场边上的报亭边玩耍,那时候买杂志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20岁左右的哥哥姐姐,一般停在报亭前一会儿,大多数嘴里吐出的就是《知音》。在读初中时,年龄稍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也很热情地向我推荐《知音》。
    
    这些哥哥姐姐们很多都是刚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但并不是很忙,工作也不尽如意。八卦杂志挖的是明星们的隐私,《知音》八卦的是普通人群的阴暗,在没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的情况下,《知音》的确成为了某些人精神上的“知音”。不过,父母却严格限制我翻阅《知音》,说它对学生来说是不良刊物。
    
    《知音》内容低俗,经过更深的教育,或者在如今网络资源的充满下,很容易就发现这一点。一些人质疑其上市,并不难理解。然而,“知音体”的影响力,却无法忽视。在农村和小镇上,经常免费发给百姓的各种医院的宣传册,采用的就是这种“知音体”。从封面到内容再到广告,无一不是《知音》的姐妹版。
    
    这种影响力的持续说明:其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很多新的知音加入了《知音》。因为农村里十来岁就停止学习出来打工的人仍然很多,工作和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也大有人在,一直封闭在家庭这个小世界里的无聊寂寞男女也大量存在。庞大的《知音》销售量是最好的证明,并且其仍在壮大中。
    
    “知音现象”已是一种社会现象,单独地批判《知音》,要求其改变风格并不现实。毕竟,《知音》的定位在那里,若是转了型,就等于是死刑。就像湖南卫视备受争议和批判,但只要受众在那里,仍然办得风生水起。有雅就有俗,谁也不能剥夺别人喜欢雅或者俗的权利,真正要让《知音》不再是广大普通群众的知音,有赖于市场群体对其看法的改变。
    
    就像以前喜欢《知音》的哥哥姐姐们,随着工作生活的繁忙以及对网络资源的熟悉和使用,也就开始脱离“知音群体”一样,时间到了,《知音》也就不再是知音了。只是,要让大众真正地脱离“知音群体”,道路还很长,这时间什么时候到,现在也只能抱着期待等待着。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