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既要起到建立游戏规则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
备受关注的温州金融改革,4月26日正式启动。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被列为改革四大重点。
温州金改,是必然迈出的创新脚步。改革开放多年,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受到种种机制性约束,投资渠道极其狭窄。因此民间资本运作带有“狂躁型”特征。一方面,阶段性地集中投资于某一商品品种,导致商品价格与实际情况严重背离,造成了商品市场的大幅波动。最近几年,楼市、农产品、藏市价格的阵发性飙升,无不有民间资本炒作的印记。另一方面,在炒作品种的价格空间透支后,又转向地下金融市场,在局部导致了“全民炒高利贷”的现象,抬升了金融风险水平,导致了“老板出逃”事件频频发生。与此同时,大量中小企业却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而陷入生存困境。
事实已经证明,民间资本宜疏不宜堵。民间资本往往拥有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应对能力,对于打通金融与企业之间的动脉,提高社会资金效率,改善企业的金融环境具有国有金融资本难以替代的作用。一味地堵,既不能中止地下金融的活跃度,也不能真正舒缓企业资金的困难度,实际上只会造成巨大的金融资源浪费。变堵为疏,让民间资本从地下转到地上,在合理监管中规范运行,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温州金改迈出的这一步,不只具有地区性意义,而且具有全国性的试验意义。民间资金投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在全国都有。只有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出合法的地方资本市场才能破解难题。现在,政府仍然是改革的主导者,这也就要求,政府既要起到建立游戏规则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度干预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因此,温州金融改革的试验,其实对于当地政府职能的创新也是一场试验。
但还要看到,温州金改仍有结构性难点没有涉及,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和建立民营银行两方面。民间资本的奔放性,决定了过于严格的利率化标准会对民资的金融创新产生束缚作用,而民营银行的缺位,对于民资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和金融服务也是障碍。从这个角度看,让温州金融创新少走弯路,不仅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涉及到《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体系的建设。金融相关机制建设越及时,温州金改的价值越能最大发挥。这应是温州金改深入后最大的期待。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