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企业诚信重在机制建设

2012年04月27日 08: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锋
    最近,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多家单位,拉开了交通运输企业诚信建设活动的大幕,着力打造“树诚信、学诚信、践诚信”的体制机制。从揭露假冒伪劣商品到曝光商业欺诈和违法行为,再到各行各业主动加强诚信建设,显示出企业诚信体制机制建设正在受到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有信则立,市无信则废”。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如果企业诚信缺失、不讲信用,贷款不还、假冒伪劣商品满天飞,不仅会给企业乃至本行业带来致命打击,还会破坏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上世纪末,山西朔州甲醇加水勾兑的假酒案,几乎使全省白酒业遭受灭顶之灾;本世纪初,江苏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在牵连众多无辜企业的同时,致使当年全国中秋月饼销量锐减四成以上。

    对于涉嫌商业欺诈乃至违法行为的问题企业来说,无论从修复受损的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维护诚信的社会良知出发,都需要尽早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关切,让广大消费者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企业在履行诚信责任方面更具实质意义的努力。所有企业、单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也都需要从中获取应有的警示,视诚信为发展基石。

    信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仅仅靠道德教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来维护。这个体制机制不仅包括舆论监督、失信惩戒,而且包括征信系统和信用服务机构建设。现在,我国正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图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传播、预警,使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通行做法,必须加快推进。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改革和发展筑起坚实的保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要以推进企业信用体制机制建设为契机,弘扬传统信用文化,建立健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信用制度,让社会信用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