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成长应寻找新“蓝海”

2012年04月27日 07:17   来源:中国证券报   社评
    业绩增长步伐显著放缓,曾经熟悉的盈利模式逐渐失灵,在经济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难免步入业绩阵痛期。2011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13.5%;2012年一季度,2000多家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负增长。从季度环比看,上市公司业绩已连续3个季度下滑。成本费用攀升、现金流量萎缩、资产周转降速都在侵蚀上市公司的“肌体”。中国证券报认为,阵痛须面对,成长应转型,上市公司成长要寻找新的“蓝海”。

    在整体业绩下滑的大背景下,行业分化凸显,昔日依托“铁公基”等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产业和以国外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均陷入“增长瓶颈”。其中,重工业的代表钢铁业呈零增长,出口依赖型行业的代表航运业深陷巨亏泥淖。这些行业将是本轮经济调整中最典型的“红海”。

    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以往大规模政府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相当一部分产业内已经过剩,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正在下降,而欧债危机的阴霾短期难以消散,外需市场很可能持续低迷。

    “蓝海”在哪里?立足中国国情,亟待启动的庞大国内市场与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利润表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的轮廓。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和2012年一季报显示,受益于消费升级换代和内需市场的初步启动,旅游、食品、医药、零售物流等泛消费类公司及文化传媒、电子科技、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类公司业绩表现良好。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非制造业强国。以钢铁和汽车行业为例,目前我国钢铁业产能已接近全世界一半,但特种钢及高端板带材类产品仍依赖进口。我国是汽车消费第一大国,但优质高效的发动机在国内依然难以量产。因此,传统产业转型理应包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做强高端。

    中国证券报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企业的注意力和发展重点应及时转向。

    首先,企业要从依托政府投资的“背靠大树”模式走出来。在我国GDP增长目标降低后,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减速,政府订单将相应减少,这将迫使相关企业寻找出路。

    其次,企业应重新审视出口导向的外需市场。外需不振再加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已严重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摒弃“代工”模式、逐步创建核心竞争力和塑造自身品牌将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又一转型方向。

    第三,企业应走向新兴产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可喜的是,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数据显示,2011年,1400余家可比A股公司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26.4%。其中,超七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其实,上市公司主业转型已展开。从房企涉矿到武钢养猪,部分上市公司另辟蹊径,虽然效果尚难预料,但无不折射出公司求新谋变的战略调整。

    我国新一轮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待起航。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企业成长主要依赖土地红利、人口红利,那么,今后企业发展将更多依靠科技红利和制度红利。可以预见,新一轮城镇化和工业化将不再是“大兴土木”、“开山填海”,不再是“天堑变通途”式的基础建设,而应是契合“包容性增长”的更加绿色环保、更加公平和谐、能让更多国人分享改革成果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从本质上看,市场的“蓝海”都是升级换代后国人远未满足的需求。城镇化和工业化最终指向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囊括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加丰富安全的食品、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更加有效的医疗教育以及更加有品质的精神生活。从这些领域考察,我国很多产业都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