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4月25日《经济参考报》)
能吸引人的景区要么有名胜古迹,要么有历史文化,要么有宜人的自然风光,这些景区大都是先辈留下或者是大自然赐予的,其虽坐落在某地,但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资源理当中华儿女共享。近期景区门票普遍上涨,而且幅度不会小,此种涨法难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诚然,不少地方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点,都经过一定的加工,维修加固,搭桥开道,投入了相应的成本,收取一定的费用可以理解,但是景区是可利用的资源,年复一年的收费,成本分摊越来越小,景区门票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逐渐减小才是,不可能成本越增越大,即使是涨价,也是个别投资大,新开发的景区,可是景区普通涨,大涨特涨,显然不单是成本增加的原因。
景区门票之所以普遍上涨,一是因为:2007年发改委发出通知,“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期限已到期,无所拘束,压抑的了几年的涨量喷射而出;二是互相攀比,你涨我也涨,你涨一小点,我涨一大点,甚至认为涨得越高,景区名声就越大;三是门票经济的观念未改变,眼睛只盯在门票上,以门票经济作为主打产业以此来多创收。门票价格上涨看起来,收入增加了不少,实则并不明智。
要说门票收入固然可观,但其只是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游客来到景区观光游览,不只是买个门票看完就走,而更多的是附加的开支,要吃、要住、要购物,此种隐性开销远比门票支出大。门票是个窗口,票价低,吸引人量就大,相应的给当地的消费就起着拉动的作用,整体收入高,税费也高,远强过门票的收入数倍,如:西湖免费开放后,门票一年少了2530万元,但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用提高门票来创收,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让游客望而生畏,即使门票提高能带来短期效益,而从长远看,相关产业收入将降低,反而得不偿失。
当然,景区门票价格并非一尘不变,如果说确实成本增大,难以维系,或者说开发了新的旅游点,增加了新项目,适当的涨可以理解,但是此种涨要于公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因而,景区门票不应盯在“涨”上,应该“薄利多销”。只要有人来,游客人数增加,综合效益远比提高门票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