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熊霸全球”之后,今年一季度A股再次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称熊”。别说是风平浪静的日、韩、新加坡股市,即使是笼罩在债务危机阴霾中的欧美股市,表现也比A股市场出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近十年亦如此。但股市十年“零涨幅”的事实说明,A股市场不仅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常常呈现出怪异的背离态势。而且,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股指更是不断创出新低,这与境外市场受到金融危机重挫后纷纷走出低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郭树清履职中国证监会主席以来,一方面积极推进二次股改,内容涉及上市公司分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与退市制度等,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包括养老金、企业年金、公积金,甚至银行理财资金也在其考虑之列。显然,中国证监会的“引资”工作已开始取得成果。日前,QFII与RQFII投资额度再次扩容,意味着将有超过3650亿元的资金驰援A股,这对当前疲弱的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事实上,A股4月前两个交易日能连续飘红,且上证指数重新站上2300点,与该消息的利好效应不无关系。
A股市场固然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需要更多长期资金加盟,但其频频“称熊”,问题显然不是出在资金上。在上一轮大牛市行情中,因为“财富效应”显现,各路资金纷纷跑步进场,股指也创出了6124点的历史高点。近几年由于“财富效应”弱化,即使是股指不断创出新低,整个市场的估值处于低位,也难以吸引资金。
历经20余年的发展,A股市场积弊已深。市场的错误定位、制度建设上的弊端与缺陷,是市场频频“越位”的根本原因。在当今的A股市场中,“三高”发行维护了发行人与券商的利益;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维护了基金的利益;会员制模式维护了沪深交易所的利益;创业板的推出维护了PE与VC的利益;众多新股的发行与上市维护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的利益;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高位套现维护了股市权贵的利益;“僵尸”公司死不退市维护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唯独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
如果说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基石”的话,那么中小投资者堪称市场的“脊梁”。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功不可没,然而,中小投资者不应只是“被奉献”的“脊梁”、受宰割的“脊梁”。一个连中小投资者利益都得不到保护的市场,注定是一个没有活力的市场,是一个严重扭曲的市场。因此,A股市场近年来频频“称熊”,其实并不意外,而是偶然中的必然。监管部门的引资或许可以激起市场的做多热情,但绝对不可能长久。A股市场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变革,只要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置于首要地位,无需监管部门的推动,自然会吸引“凤凰”来,A股频频“称熊”的故事才不会重演。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