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门票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景区涨价除了有运营维护成本的现实需要,更反映出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等问题。
近年来,几乎所有地方都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一大目标,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旅游资源的地方,不惜一切代价地开发和推介;没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则想方设法“创造”旅游资源。
既然如此重视和渴望发展“旅游经济”,自然就应当把吸引游客放在第一位,让游客愿意来、愿意留、愿意消费;而不是宰一个是一个,把游客的兴趣一次耗尽。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出在“旅游经济”也只不过是满足眼前政绩需要的幌子。轰轰烈烈地把旅游资源开发出来,把广告打出去,把游客吸引过来,然后再用高门票、高收费,甚至各种乱七八糟的行为把游客的钱骗过来、抢过来后,就将其永远推出景区大门。而景区门票迈入“百元时代”,则是“旅游经济”全面金钱化的综合反映。
景区游览人数多、运营维护成本高,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门票涨价的根本原因。因为,门票并不是旅游的唯一收入,甚至可以说不是主要收入。现代旅游,更看重门票之外的收入,如吃饭、住宿、购物、娱乐等,如果这些项目开发得好,收入远大于门票收入。杭州西湖免费向游客开放后,非门票收入就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
坏就坏在,门票收入大多是地方政府的“直接收入”,是看得最清楚、最扎眼的收入。而其它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体现,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要小得多。
如果增加的门票收入只是用来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档次,提高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到也说得过去。毕竟,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了,品位和档次提升了,也能改善游客心情、提高旅游质量。但问题是,门票收入大多被地方政府用在其它方面了,其中不乏用在了“三公”经费方面。如此,景区仍然是老样子,甚至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越来越差,门票却越来越高,越来越让旅游“玩不起”了。
地方政府和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既是本末倒置,更是饮鸩止渴。
旅游理应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说经济结构调整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可能不只是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更需要解决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经济”仅仅理解为“门票经济”,大幅提高景区的门票收入,纵然暂时的旅游收入出现较大增长,也决不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而是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僵化。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与管理者的思维转型紧密结合起来,与管理者的发展思路结合起来。不然,经济结构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