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学里流行“帮派文化”绝非新鲜事,但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未必清楚。所以看了昨日《羊城晚报》关于中学里帮派文化和少年江湖的报道,不禁让人有“一看吓一跳”之感。
说这不是新鲜事,不仅因为青少年喜欢成立帮派的事“古已有之”,多数男性都亲身经历或亲眼见过这种“少年事”,这几乎是一种必需的成长代价,而且这也不是中国独有,校园帮派事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不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如何,也不管属于何种文明,都有这个问题。
但是,通过报道列举的事例、法院和专业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到一些让人忧虑的现象:校园里的帮派文化越来越普遍、帮派行动越来越专业和暴力、参与暴力的孩子越来越小。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为此担心,也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被迫或好奇加入“帮派”,深入其中后却无法脱身,以致影响到今后的人生。
若想解决问题,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原因。有专家和学者,已经把媒体报道犯罪时披露过多细节和网络的流行,列成“主要原因”。对于这样的专家所言,虽不能说它错,但事实上是在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和无处不在的网络存在之前,校园早已流行帮派文化。且不说文革时期学校里那些拉帮结伙残忍斗殴,就是我上中小学的上世纪80年代,所处的农村小学,煞有介事地成立帮派,无厘头的斗殴伤人,也经常出现。所以我总觉得,媒体和网络最多是起到添油加醋、提高少年帮派的技术含量作用,而非主要原因。
什么是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个“三围生态系统”的说法颇有道理。这种说法认为,学校本身就是动态的三围生态系统,外围是社会大环境;中围是家庭和学校,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内围则是学生自身的特点,包括人格、气质和学习成绩等。这三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对照这几个因素,可以看出,当今不少校园的三围都存在问题:社会大环境方面,平等观念和尊重别人、宽容文化的缺失自不用说;就说中围这个层次吧,学校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能“唯成绩之马首是瞻”,进而根据成绩进行隔离治理,所谓好学校坏学校、好班级坏班级,人格教育谈不上。而又有多少农民家庭为了生计,从小把孩子扔在老家,读书时带到陌生的城市,在没有关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上学;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个性和气质上稍微有江湖气的孩子,有几个能不被帮派吸纳?
因此,要想治理校园帮派和校园暴力,就必须把它当成一个长期的综合问题来治理。这当然不是大家互相推诿、逃避责任的借口。实际上,即便社会大环境人们无法掌握,但是,具体到一个社区、一个地区,教育部门、警方和学校,都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清帮派形势之后,加大投入,而且要用更加人性的方法去耐心解决。不必一阵风、“零容忍”地“重拳出击”,那样也许可以收一时之效,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相关评论:
微博,别被“江湖帮派”引错了方向
校园暴力根源在校外
别让校园成了“黑帮训练基地”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