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彩民”是彩票业畸形发展的产物

2012年03月27日 08:05   来源:红网   张楠之
    3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一份“中国彩民行为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彩民已达两亿多人,其中问题彩民约700万。问题彩民主要出现在18岁到45岁之间,问题彩民多为高中和大专学历,月收入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他们绝大多数感觉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层以下,男性彩民比女性彩民更容易上瘾。(3月26日《京华时报》)    

    即使对概率之类的术语一知半解或全然不懂,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买彩票中奖的机率是很低——而一些号称中奖率高的彩票,其所对应的奖金一定很低——所以,多数人买彩票纯粹是为了碰碰运气,碰到了是幸运,碰不到也无所谓。实际上,彩票之所以得以存在,也正是建立在公众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的。    

    按照《彩票管理条例》的规定,发行彩票的目的是为了“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设置中奖机会只是为了更好地激励、鼓励人们购买彩票,从而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但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彩票发行机构还是购买者,都产生了“舍本逐末”的倾向。人们不再把买彩票当作是在为公益、福利事业做贡献,而是将其作为一夜暴富的手段。由此,本末出现了倒置,手段成了目的本身。    

    所有的彩票都带有公益、福利的色彩,都标榜自己是为了发展公益事业,但是,在通过媒体等途径向公众宣传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宣传的重点却不在公益,而是中奖者如何幸运——这些“幸运儿”总是在偶然的机会下随手买了几注彩票,结果搏中头彩,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    

    这些买彩中奖的案例实际上是在向公众暗示: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坚持买彩票,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成为那样的“幸运儿”,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在这种畸形的观念之下,出现问题彩民便成了一种必然。    

    从问题彩民的年龄、学历、性别和收入结构来看,他们都属于青壮年,他们都有着养家糊口或者至少是养活自己的无可逃避的责任,但他们在学历方面并不占优势,他们的收入属于中等偏下,但他们又都对未来生活有美好规划和向往,有着改变现状的冲动。在他们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买彩票是因为过于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有一些人是因为好逸恶劳而沉溺于此,对此,有关部门和整个社会不能掉以轻心。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扭转彩票业目前这种畸形发展的态势,让彩票从内容到形式都回归其公益性质,让其以公益而非“一夜暴富”的面目呈现在公众面前,引导公众理性买彩;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制度性建设,使得社会更加公平,让所有人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信最靠谱的是勤劳致富,而非买彩票“一夜暴富”。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