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名单公布11年,3月19日,最新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对外发布。一个共识是,在这份名单上,“请神容易送神难”。戴上“帽子”的不愿摘下,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为了戴上这顶“帽子”而努力。(3月23日《新京报》)
对此种情形,已约定俗成为一个词组,谓之“不愿脱贫”。要从字面上理解“不愿脱贫”,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即使人们对贫困的苦痛还能“随遇而安”,但对富裕的向往是朝思暮想的,怎么会有“不愿脱贫”的彻底“无产阶级思想”?
有成语道“不假思索”,其中的“假”并非“真假”,而是“假借”,以此解释“不愿脱贫”,其中的“贫”,其实是“扶贫款”。那么,按照词性的分类,“不愿脱贫”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抑或中性词?这就要取决于这笔“扶贫款”是不是真正用来扶贫,更重要的是这种扶贫方式,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这份名单可以发现,调整后,有38个县被调出,又有38个新面孔入围。贫困县的总数没变,各省的名额没变。”距上次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11年后,“贫困县”的总数没变,分布在各省的名额没变,只是有38个县作了省内调整。这样看来,扶贫既像政府转移支付的一个固定项目,又有点像“排排坐吃果果”的场面。这样的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成为必然,“不愿脱贫”就如一个不肯断奶的孩子一样,显得天经地义。
当然,也可以把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固定数目,视作国家在有限财力下的能力底限,是贫中选贫的最大限度,就如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一样。那么,数量上的维持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这笔扶贫款对那些贫困县来说,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以渔”,就成了是不是真正把脱贫作为扶贫目的的区别所在了。如果“授之于鱼”,当然多多益善;如果“授之以渔”,11年来也总得有所收获吧。
但从“不愿脱贫”的心态来看,这笔扶贫款更像是“授之于鱼”。扶贫如果只着眼于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吃鱼”,而不是帮助他们自己“捕鱼”,那么,他们永远也无法“断奶”。事实证明,这次被调出的贫困县中,大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分析说,扶贫“扶”了这么多年,不如资源价格上涨效果明显。既然扶贫没有明显的帮助脱贫作用,为何还有很多地方为了戴上这顶“帽子”而努力?这就更说明了这是在“授之于鱼”。
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正在变得非常普遍:很多扶贫政策正在“扶强不扶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万龙指出:“扶持种植养殖业,可能就会把钱给了大户,而扶贫贴息可能就给了大企业。这就导致真正贫困的人得不到扶持。”正是因为很多扶贫政策缺乏“贫困视角”,没有对政策将要惠及的贫困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测算,所以,戴上“帽子”的不愿摘下,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为了戴上这顶“帽子”而努力。
诚然,不可否认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变化,但“不愿脱贫”所反映出来的政策缺陷和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不愿脱贫”这种“炫穷”的离奇心态,事实上已经把扶贫当做一块免费的蛋糕,不说最终吃到谁的嘴里,至少偏离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共同致富目标。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