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价不合理”七寸何在?

2012年03月23日 10:36   来源:东方网   王艳春

  严厉的“两限”政策走笔到现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目的似已达到。但正如温总理所言“一些地方的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仍高达15倍乃至更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被认为是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正从最初的“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转向“房价合理回归”。(3月22日《人民日报》)

  “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目的基本达到,目前的重心在于促使“房价回归合理”。政府决策者及业界已达成共识,普通民众也不希望房价暴涨暴跌。现在的问题便是,不合理的“房价”是如何衍生,降价空间到底在哪儿?

  房屋降价就得有个降价空间。一般认为,一线城市房价动辄三四万,肯定泡沫很大。实则不尽然。现在房产商建房多是采取“五个锅三个盖”的方式。自有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比如如果一平米的建房成本需要10000元,他可能只需要出2000元,3000元靠贷款,另外5000元则来自购房者的预付款。

  假如最后房子售价是11000元每平米,利润就是1000。降价空间并不太大。玄机在于,尽管10000元是必须支出的成本,但开发商直接投资的却只有2000。也就是说,按照房屋的实际成本而言,利润率只有10%。可从开发商自身而言,利润率却达到50%,堪为暴利。

  所以,要让房价回归合理,首先就要捉准它的“七寸”。房地产行业“畸形”的融资结构就是一个主要症结所在。开放商自有资金比例过低,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没有中间的市场转换环节,风险和成本都传导到消费者头上。开发商不需要“下血本”就能“赚大钱”,“空手套白狼”的投机冲动自然一波接一波。

  另外,房屋建造中,土地要素是主导成本。政府既是土地拥有者,又是“招拍挂”的裁决者,很容易操控地价。加上土地财政“瘾患”缠身,往往在出售土地时渔取暴利。地价不能随市场自发调节,而成了行政权力按捏下的“橡皮泥”,间接推高了房价。等于最后还是市民为政府的“刮地皮”埋单。

  “让房价回归合理”的呼声虽高涨强劲,可单从账面上看,降价空间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由于金融杠杆,政府卖地,及开发商“转手腾挪”之术的几重作用,已经很隐性地将自身“利益”镶嵌到了建房“成本”当中。除了钢材水泥,砖瓦,人工等硬性的支出外,当前房屋建造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因各方利益集团“敛财”而膨胀。

  因此,呼吁归呼吁,真要清除房价中的“膨大剂”就得刮骨疗毒。一要借助金融杠杆,提高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及贷款利率;二要鼓励开放商尽量直接地集资,比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等,实现风险自担;三要规范政府的卖地程序,可以考虑通过独立第三方评估地价,拟定拍卖细则,与市场的实际供需浮动相接驳。

  所谓积弊难返。房价回归合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场“持久地拉锯”,既要政府放权让利,又要使房地产业本身更加市场化。于此,泡沫才能真正被“挤出去”。这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以及持久坚挺的政策作后盾。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