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中南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消息传出后,有数学家表示此举“荒唐”,但又不愿对刘路的研究工作作出评价。另外,还有多位数学界人士提醒媒体莫捧杀。
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这个人足够优秀,就应该给其一方施展的舞台。22岁的刘路可不可以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不在于他的年龄,而在于他有没有相应的能力。他攻克的数学难题是上世纪90年代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去年10月的一天,刘路突然想到用以前用过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了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海内外科学家的权威认可。
后生可畏,刘路了不起,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他是凭实力说话。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教育部写信,希望破格录取他为研究生,我想,他们是慧眼识英才,认可的也是他的能力。由此看来,他这个正教授级研究员并非浪得虚名,好像也看不出有什么“荒唐”。
对青年才俊给点颂词没有什么不可以,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只有尊重知识和人才,才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这里有个度,话过了,就是夸大,夸大就是捧杀。适度的赞誉,给人以荣耀,激发向上的力量。可贵的是,22岁的刘路清醒得很,尽管有人把他描述成天才式人物,称其是“小陈景润”,但他不晕乎,在与本校学生交流时,他表示,自己爱好数学、物理纯粹出于好玩,没有想到仅仅因为做了一件个人喜欢的事、写了一篇论文,就获得什么荣誉。对于很多褒奖,他表示自觉不配。有这种理性认识,任你怎么“捧”他也“杀”不了他。
捧杀不好,但现在比捧杀更可怕的是扼杀。现在在我们身边,确也一些人对青年人取得的成就不屑一顾,把他们的成功视为是机缘和巧遇,极力寻找他们身上的不足,并加以放大,说到底,这是嫉贤妒能,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一个正教授级,对很多人来讲,一般要用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所以,当22岁本科在读的刘路成为正教授级时,一些人会觉得这“不正常”或“不公正”,这也许就是“荒唐”之处。有的会说,自己努力很多年正教授级还没评上;也有的会说,自己用了很多年才评上正教授级,他们与刘路比年头不比学术成就,因为刘路的成就可能令他们一辈子无法企及。年轻不是理由,更不是罪过。
刘路成名了,在别人眼里他就成了大树,可以获得比别人多的阳光雨露,没有惜才、爱才、敬才的人,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大树下的阴影,不把大树扳倒,就没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对那些有望长大成才的小树则采用“压”的手法,不给小树以机会,“年轻人,经验不足,下次再说吧”,到了下次,“还是让老同志上吧,年轻人搞砸了谁担责?”等到哪一天,再想起小树时,小树已成灌木,与年轻一同而逝是人的锐气和进取精神。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