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产能过剩的老毛病为何频频复发

2012年03月22日 06:5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张立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电解铝行业整体亏损背后,西部电解铝的投建热潮却逆势加速冲刺。

    西部电解铝投资热潮并不是新闻重点,因为政策层面是鼓励有色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点在于电解铝项目一窝蜂扎进西部的同时,东部相关产业转而不移,两头相加的产能再次出现严重过剩。

    据报道,截至去年底,仅西部某省区一地在建拟建电解铝产能即高达1305万吨,而目前全国总产能不过2600万吨。

    再从电解铝所在的有色金属产业来看,西部12个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9%,增幅比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快8.3个百分点,占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1%。

    这样的增幅已属“超速”,而一旦超速增加的产能遭遇中下游需求回落、宏观经济增速主动放缓的当口就值得警惕了。

    说起来,电解铝产业的过剩抑或“过热”现象从10年前就开始了。许多人至今对2003年前后严厉的宏观调控记忆深刻,而电解铝正是当年被重点调控的几大产业之一。

    电解铝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冷热常与宏观经济呈正相关关系,比如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更比如电力设备等。而上述几个领域中前两个热度均有明显回落。而就在此时产能再一次出现爆发式扩张,这巨大的错位势必对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并带来许多衍生风险。

    风险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环境负荷加剧。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明显脆弱于东部。举个最简单例子,由于地处内陆,降雨量低,自然环境的代谢能力很差。而电解铝产业又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众多大项目集中扎堆,无疑会给当地土壤、水资源带来很大威胁。就以往发生过的案例来看,许多有色金属企业在西进过程中,尽管带去了可观的GDP,但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此外,电解铝等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需求呈现出集中、量大、周期长等特点。一旦产能过剩,势必造成价格急剧波动,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或者迫于信贷压力,厂商往往会被迫低价出手,大打价格战,最终企业后续发展乏力。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资金链发生问题,追逐项目的银行将纷纷转为催收贷款,恶性循环不但会给当地留下半拉子工程,更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人都拿出了解决方案。比如通过统一的全国性产业规划来避免总量失控、发挥行业协会主动性等等。尽管初衷良好,但在笔者看来,仍有一些负面效应无法克服。比如,全国性规划和基于行政区划的产业布局之间,其协调成本往往是难以想象的;而行业协会的建议总是无法抵挡地方政府的GDP冲动。

    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交给市场,而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各个投资主体对风险有足够的弹性,换句话说,企业的投资预算必须是硬约束的。只有如此才会尽量让市场释放有效信息,进而从苗头上遏制资源浪费情形的出现。

    我们知道,电解铝投资主体中有实力雄厚的民企,也有国企甚至央企。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企业的投资步调不尽相同,以新疆为例,以往是颇具市场眼光的业内民企居多,而随后是国企的大幅度跟进,国企跟进虽晚,但却是大手笔。这样的大笔投资地方政府自然喜欢,但从企业角度而言,国企投资预算偏软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软约束的后果往往是对风险估计的不足。然而不幸的是,大国企的投资却会在事实上形成“风向标”作用,其身后又会吸引众多跨领域的民企跟进。最终形成“羊群效应”。一窝蜂冲进去,等产能形成却发现市场已接近饱和——一个市场怪圈就这样形成。

    不惟电解铝,国内任何一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均有类似现象发生。

    其实,产能过剩本是个平常话题,充分市场化环境中,任何一次产能过剩都不可怕,因为都会有足够预警期,而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往往是及时纠错的保证。一旦风险控制能力长期偏弱,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而这才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在我看来,解决产能过剩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办法,回归计划思维虽能遏制过剩但会严重挫伤经济活力进而遏制增长,降低社会总福利。可选择的办法还是要依靠市场,只不过,我们该做的是让各个市场主体变得更有效率,这样的办法虽不会“速效”,但社会总成本却是最低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