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切忌沦为“帽子批发”

2012年03月21日 09:52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3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此前“高调炫贫”的湖南省新邵县不在该名单上,引发关注。有网友调侃新邵这次“亏大了”。然而,记者了解到,新邵县当时庆祝的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国家级贫困县概念不同。新邵未出现在该名单上,并不出人意料。(3月20日人民网转自《广州日报》)

    扶贫攻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适时对国家级贫困县进行重新评估并微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却在为进与不进“国家级贫困县”而暗自比拼、争相较劲。仿佛“国家级贫困县”成了一顶可以遮风挡雨的帽子。

    贫困县真的贫困吗?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心知肚明。有些地方,其实并不算贫困,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能够无偿享用国家扶持资金和政策,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跑上跑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就为要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正因为如此,此前“高调炫贫”的湖南省新邵县也才“热烈祝贺”其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对贫困县实行动态管理,将国家扶贫攻坚的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更是民心所向。然而,很多贫困县一方面希望快速发展,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另一方面,又死死抓住“帽子”不放,希望继续享用国家对贫困县的扶持资金和政策。这种现象,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急功近利、贪得无厌的思想意识,将扶贫资金和政策当作唐僧肉,不吃“吃亏了”。

    事实上,国家贫困县名单是中央综合各项经济指标统筹制定的,当然,在制定名单时,国家和地方会考虑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倾斜。在有限的名额中,必然存在县与县的竞争,其中自然不乏人情世故。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也不乏“赖在”贫困县队伍中不走的县。

    在扶贫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部分贫困县得到了比其他县更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国家缺乏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估机制。这就要求在评审和认定“国家级贫困县”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格考核、规范管理,坚决实行退出机制。没有这套机制,就不能将已经超出国家贫困标准的县退出扶贫范围,也会让一些真正贫困的地区寒心。同时,一定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真正将那些假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摘除。

    扶贫不能仅仅局限在“输血”上,而必须突出“造血”,否则就失去了扶贫攻坚的意义,也背离了党和国家的初衷。现在除了扶贫专项资金外,行业性扶贫项目诸如水利、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项目皆有。但因这些项目主导权分属各个部门,扶贫办的确协调乏力。由于在扶贫攻坚中“各吹各的号”,难以形成合力,大部分贫困村“整村推进”过后依然如故。扶贫资金“孤掌难鸣”,产业扶贫,才能“造血”。扶贫要动员各级力量一起推动,才能实现目标。

    我国减贫事业已进入新阶段,而连片特困地区是下一步扶贫攻坚的重点,未来10年,将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扶贫既然是一种政策导向,就不能失去方向,不能变成洒胡椒面和滥送人情。“国家级贫困县”切忌沦为帽子批发。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