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社科出版社发行主管截留300万、32岁房山区疾控中心出纳韩毅挪用400万等,近两年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公职犯罪案件中,发现低龄化趋势明显,“80后”为犯罪主体的案件犯罪金额合计达2000万。(3月20日《新京报》)
来看一中院对已审结的“80后”为犯罪主体的案件的调研。调研发现,“80后”公职犯罪案件共计74件,占公职犯罪案件的2.5%;从犯罪分子的文化水平看,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4人,大专14人,高中11人,中专13人;犯罪分子在原单位主要担任基层部门主管、业务员等职务。法院认为,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公职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80后”青年逐渐成为该类犯罪的重要组成群体,且呈现出入职时间短、文化程度高、职责权限小、涉案金额大等特点,需要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的确,不论何时,腐败官员都能刺痛社会的神经,损害公共利益,而“80后”年轻公务员步入腐败行列更是让人痛心。在破获一起起腐败案件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反思:为何初入官场的“80后”公务员会走上腐败的不归路?每年公考压力如此之大,好不容易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是为了“腐败”?坦率来讲,腐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年龄大小,年轻高者会贪腐,年轻公务员也会贪腐,真正的原因在于权力容易越界,没有一个对腐败严格监管的体制构架,多小的年龄都会腐败。
年龄不是腐败的关键,原因是不论何时,人的欲望都不会消失,但如果体制对这种欲望没有很好的规避措施,或者体制存在漏洞,可以让官员发现腐败获利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欲望会被无限放大。坦白说,年轻公务员贪腐比例上升,高学历者步入贪腐者行列,可能恰恰是因为他们的高学历,能够让他们发现体制中存在的监管漏洞。没有监管的权力是极容易为恶的,由于没有有效的预防机制,在侥幸心理作祟下,自然而然走上腐败之路。
事实上,以前的腐败者多集中在“高龄者”,很可能是因为那些官员已经在官场混迹多年,深谙官场的各种规则以及体制内的监管漏洞,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漏洞为自己牟利。在这一点上,高学历与高官龄可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并不是说公务员队伍中进入高学历者有何不对,而是体制应该在防腐败制度设计上,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不能让其越界。防腐败的关键在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受到监督。应该说,我们并不缺少防腐败制度,真正缺少的是如何让这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的是这些制度在腐败未发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作用,而不是事后的亡羊补牢。
近年来,学历高、年龄小的公务员越来越多,如果体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副千疮百孔的图景,可以随意越界的围栏,那么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步入贪腐行列。如此一来,损失的不仅是个人的前途,还有更大的公共利益,因为“流氓不可怕,怕的是流氓有文化”。在这一方面,除了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看到法律与体制的强大威慑力。人必须有所畏惧,公务员更应该对法律心存敬畏。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