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肃召开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会,各地设立了1500多个分会场、16000多个收看收听点,参会人数20多万,收看收听人数更是高达380多万。召开这样一个大会,为的是布置一件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会议有如此规模,足以表明甘肃省委对联村联户行动的重视程度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甘肃是一个好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苦地方,苦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步。清光绪四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大军平定新疆叛乱途经甘肃,曾向好友胡雪岩致函称,“陇省苦瘠甲于天下”。1972年,周恩来总理来甘肃定西视察,了解到群众的贫苦生活后,难过得落下眼泪。198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考察甘肃后认为,“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活着各族群众260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甘肃有了显著变化,但欠发达的省情依然没有根本改观。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甘肃省贫困人口为1200万,占全国1/10,与全国同步脱贫面临巨大压力;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甘肃不仅比全国低,而且比西部平均水平还要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甘肃以非同寻常的决心和紧迫感,发起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把全省所有单位和干部都动员起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全省40多万干部对口帮扶40多万特困户。
为确保这个行动扎实有效,省委要求,省级领导每人联系1—2个贫困县,联系1个贫困村,联系特困户不少于5户。地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等都有具体的联系任务。他们还要求成立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地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并将这项行动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
应当说,甘肃的扶贫开发,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甘肃本地的问题,而且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的全局性问题。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贫困”二字,抓住了脱贫致富这个关键,也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所在,其他难题才会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得到解决。
当然,联村联户不仅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同时更是转变机关作风、锻炼培养干部的过程,堪称多功能的大舞台、多效益的新载体。可以说,联村联户行动符合甘肃省情,契合党的宗旨,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弘扬了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政权的本质属性,蕴含了党对人民群众无比深挚的热爱。
让“苦瘠甲于天下”成为历史,让全面小康在陇原大地成为现实,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践和结果所证明。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