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看待意大利来中国打假?

2012年03月18日 07:15   来源:红网   朱永杰

  消费者具有天然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但是,商家给产品披上洋外衣,通过欺骗消费者来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这属于非常严重的欺诈行为。傍名牌、贴洋标,假戏真做,梦想着一本万利,全然不顾“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古训,这样的商家并非个别,而是一群。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知识产权部北京工作室负责人戴胜桥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要来中国打假”。原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先后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打着“意大利”旗号误导消费者,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之所以要以意大利政府部门的名义投诉,是因为这些虚构的“伪意大利品牌”在意大利并不存在,没有具体的意大利企业作为受害者被牵扯进来,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扭曲的是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机构出面。(3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人家来帮助打假,真够羞煞人也。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中国企业这样做不但非常没出息,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这样下去,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也很难得到世界的认可。就事论事来说,既然意大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伪意大利品牌”的线索,我们就应该对榜单上所涉及的30家企业逐一调查,若情况属实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彻底把这种现象清理干净。

  问题是,面对“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总有一种天然的好感,认为来自国外的东西都是高品质的。商家们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诉求,而且对国外品牌缺乏了解的现状,误导消费者”,我们该怎么看?

  首先,“崇洋媚外”的实质不过是追求更好的东西而已。出口的东西总是好的。向好之心并没错。只不过,自古以来“崇洋媚外”是需要门槛的,普通人做做梦而已,有钱人才会梦想成真。拉菲是用来珍藏的,不是主要用来喝的,喝拉菲无异于暴殄天物。但是到了中国,尽管拉菲年产24万瓶,国人却可以喝掉200万瓶。喝拉菲的人,虽然喝的要么是国产葡萄汁要么是化工原料,但是他们心安理得,还会喝下去。看着这幅图景,我们剩下的只有幸灾乐祸,不幸灾乐祸都不行。这种心态应该非常普遍。

  其次,伪洋品牌的生产商无异于在“劫富济贫”。“伪意大利品牌”的生产商不过是中国自己的普通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档次和价格,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编造“来自意大利”的谎言,给产品披上洋外衣,通过欺骗消费者来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所有的伪洋品牌都是天价,普通人只要不是有病,几乎都不沾边。能够消费得起的都是“万元户”,而且其原罪成分颇大。用今天的话说,这是“既得利益者”的盛宴,他们或者权贵或者金钱,专门以消费洋品牌为乐。这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水区之际,阻力也正来自这里。他们也自称人民,但实际上,人民已经不愿接纳他们。所以,当看到伪洋品牌骗了他们,“劫富济贫”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

  意大利人来中国打假来了,他们要维护“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这只能反证洋品牌真有生命力。而我们,仿洋品牌、伪洋品牌在风生水起之际,似乎也在向全世界宣告:别担心“仿中国造”,“仿中国造”不过是个传说而已。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