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姓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2012年03月09日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贺广华 赵京安 王伟健整理

  罗志军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

  增进民生幸福,经济发展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突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民生的持续改善。

  增进民生幸福,关键是要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要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确保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倍增,同时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按照符合省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增进民生幸福,不仅要持续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增进民生幸福,既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普惠于民,又要把人民群众共建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们要在全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提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精气神”,形成共创幸福生活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