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华时报:文化强国应尊重善待传统

2012年03月09日 07:28   来源:京华时报    魏英杰

  必须破除以往对待传统文化那种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传统和谐共处。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昨天表示:文化建设应从教育开始,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

  非常赞同这番话。建设文化强国,就要从根本上重视文化教育。关键是,文化教育应从何入手?建设文化强国,当然要树立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这个文化形象不能与传统割裂,而只能是带有传承色彩的文化面孔。如此,这个文化形象才具有民族性,才能与现代性接轨。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在打倒“孔家店”等一系列反传统运动中逐渐过渡而来的。这一向被看作中国走向新生的必然之路。遗憾的是,以往所谓抛弃传统糟粕,结果是把延绵数千年、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也当做脏水给泼了出去。时间证明,这些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唐诗宋词、话本戏剧,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建设文化强国,理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固有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应与传统握手言和。这意味着,必须破除以往对待传统文化那种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传统和谐共处。且不说精华或糟粕是相对而言的,站在文化传承发展的立场,我们也应对传统文化持温和与善待的态度。

  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不尊重不善待传统,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文化强国。进而言之,尊重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题中应有之义。

  当新的国家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共处,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中了。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