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挤压“炒”经济的空间,通过减税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放松准入发展民间金融业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月3日,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了今年全国政协1号提案——《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
提案分析了当前实体经济困境的六个表现:一是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企业难以为继;二是过度垄断堵塞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三是经济萎靡致中小企业产能过剩;四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荒等困难;五是比较利益诱导导致实体经济资本流向非实体经济;六是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举步维艰。这些问题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房地产宏观调控、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一些领域向垄断和计划经济回归造成的经济失衡等问题。
创造“世界工厂”辉煌的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着“空心化”、“泡沫化”倾向。初步估计,目前我国政府财政、土地经营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民营经济除在商业零售、住宿餐饮、互联网等少数行业经营活跃外,多数经营萎靡不振,大量资金由制造业转投房地产、艺术品、高利贷等投机领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等庞然大物,但进入世界品牌前100名者寥寥无几。
诸多民营制造企业转入炒房屋和房地产业,房屋大量空置与中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并存,引发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务院运用多种手段调控房价、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与此同时,调控给地方政府、房地产业及其上下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是各地频频违规放松调控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房地产业获得持久的发展。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消除日渐积累的资产泡沫;而泡沫的最终破裂,必然给整个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长期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长期调控效果不佳,关键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建设缺失,导致决策层被迫依据社会反应、动用行政手段相机调控,在房地产投资所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而在经济增速回落时不能坚持调控,这是众多民营企业由实业进入虚拟经济的重要原因。
1号提案提出了拓宽实体企业发展空间、挤压“炒”经济空间的办法,即通过减税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放松准入发展民间金融业等。其思维比较广阔,措施若能落实,无疑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然而,必须看到,一旦政府如提案所言开始认真挤压“炒”经济的空间,便意味着提案者本身从事包括房地产经营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及其代表、商会等,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大局,必须支持政府挤压资产泡沫,舍弃和牺牲自己的当前利益,全心全意地转型到从事实体经济经营上来。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