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集中供暖“南下”正当时

2012年03月03日 08:10   来源:红网   于静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将提交提案,建议将北方集中供暖延伸到南方。在张晓梅看来,解放初期,国家划定供暖线的时候,是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的。改革开放30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3月2日《南方日报》)

  说起供暖问题,笔者自认为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目前所就职的单位就是专门从事供暖设备制造的,自己又从业近十年,不敢说是这方面的专家,自称一下业内人士应该没有问题的。

  说起集中供暖,那可是有一定历史了。它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地气候条件,沿用苏联供暖体制而制定的。从那以后,集中供暖这种新型供暖方式就开始在一些北方城市普及,而南方地区因为冬季气温相对北方高,就一直被排除在供暖线外。

  在南方过过冬的人都知道,南方的冬天降水多,湿度大,北风一起,那种冷叫阴冷。笔者曾在云贵一些城市工作过,作为一名从小经得“寒彻骨”的北方人,经常半夜被冻醒,因为房间里没有任何取暖工具。这就像从小“吃”着冰凌子长大的东北人,从极寒之地“进关”后反而不经冻了,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人种,体质没有明显差别,差就差在对供暖的重视程度不同。

  最近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一些非供暖区的市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采暖。有条件的一冬天都开着空调,条件差的买条电热毯也能熬过漫漫长夜。特别是2008年那场突袭南方各地的大雪,彻底颠覆了“南方冬天不冷”的概念,飞雪刺面,冷风透骨,气候反复无常,不少南方城市的冬天与北方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而因为南方地区没有集中供暖,市民只能采用空调、电暖器等设备自行供暖,或者是安装壁挂炉加暖气片,自建供暖系统。如此一来,生活质量上去了,生活成本也高了。因为相对于集中供暖,不论是哪种供暖方式,综合算下来,成本都要高出许多。这对那些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乃是不堪承受之重也。况且,这又是空调,又是锅炉的,既费电又费气,如果整个城市家家如此,所耗之资源,所费之能耗,岂不是与低碳生活理念大大相违背?

  而集中供暖则不同,毕竟这是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供暖方式,中低收入家庭皆可承受。又因为它的热源可采用电厂等工业余热,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全国推广。政府应该看到目前民间的自发取暖行动,要明白供暖在南方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南方部分地区推行集中供暖正当时。从集中供暖最初被引入中国,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我们的国力在飞跃提升,完全有条件让全体国民享受一样的福利,让南方的人们也温暖起来,这,并不是太大的难事。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