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钱江晚报:电影最低限价,不是保护是伤害

2012年02月28日 06:51   来源:钱江晚报   董碧辉

  近日,电影局向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主要矛头直指所谓的会员票、团体票,核心内容是,会员票、团体票不低于影院挂牌价格的70%。

  记得去年的《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前,制片方单方面将最低限价提高到40元,创下中国电影最低限价的新高,彼时竞争对手《龙门飞甲》的导演徐克被问及此事时如此回答:“中国电影票价算高的了,我希望票价平稳,不要给观众太多额外负担。”

  诚如徐克所言,过高的电影票价对中国观众已经是一种负担。哪怕是半价日去看,像《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这样的大片动辄也要四五十元,一般人实在消费不起。想一想进电影院的高额消费,更多的人选择了淘一张便宜的盗版碟,一家几口人看下来,立省几百大元。

  有人感叹,中国电影票价不是贵,而是太贵。有调查表明,中国的电影票价占到观众月收入的2.3%左右,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0.2%,世界的标准是人均收入的1%左右。电影本应该是属于大众的娱乐方式,而不是贵族文化。美国最初兴建的影院,俗称“镍币影院”,一张入场券的价格即一枚5美分的硬币。而在电影产业发达的印度,最低电影票价仅为7块人民币。正因为印度的电影票价格超低,社会各阶层都能负担,因此大家都愿意去影院看电影,宝莱坞电影就此奠定良性循环基础。中国的本土电影乏善可陈,隔壁的印度搞得风生水起,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也正是在高票价面前,电影票的团购才超常兴盛,《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秋季不完全统计报告》显示,电影票团购已经成为团购行业的“二当家”,仅次于餐饮行业。 现在若是推行团购票限价7折,也就意味着那些靠3、4折的团购票看电影的人群面临着成本翻一番的命运,可能很多人就被挤出了电影院。

  说起电影市场,我们的主管机构总是津津乐道于票房。没错,票房是在增长,可票房并不等于一切。美国每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5.7次,韩国也达到2.27次。中国13多亿人口,一年的观影人次是2.5亿,也就是说中国人平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遥想20年前,《少林寺》以1毛钱的价格就能创下1亿票房,也就是说有10亿人次观看了这部电影,今时今日,有哪部电影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一个饶有意思的问题是,假如当年《少林寺》的票价是1元而不是1毛,它的票房会是多少呢?

  对电影票实行最低限价,很容易让人想起民航的禁折令。可事实证明,罔顾市场规律的限价行为既失民心,也难收到经济效果。在民航的禁折令早已寿终正寝,低折扣机票比比皆是的今天,实行电影票最低限价这一套,对中国电影产业而言,不是保护,而是伤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