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0年间20万张脸被毁掉”警醒了谁

2012年02月27日 09:38   来源:新华网   郭立场
    市场的繁荣也让中国的整形机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整形手术风险高涨。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美容等领域连续多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广州日报》2月26日)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只注重外表美的人是肤浅的”;可在这个处处强调视觉效果的社会里,外在的漂亮一直都在影响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力,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对内在美的追求。科技崇拜、对美的苛求和观念误区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整容风行。

    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整容作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时尚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意义上是流行的制造工具。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的整容广告,媒体的进一步渲染,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受众审美意识的形成,造成了一种病态追逐美的行为指向。业内人士相信,时尚杂志、好莱坞电影以及整容真人秀等节目,对激发青少年的美容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爱美之时,更应珍爱生命。我们应该清醒地懂得,科技再发达,手法再先进,整容仍然是一项手术,具有手术的一切风险。同时,我们犹不应忘记,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单纯拥有漂亮脸蛋、身材的形体美,并非美丽的唯一涵义。在形象上“造美”的同时,我们尤其不应轻视乃至遗忘塑造心灵美、提高内涵的重要性。换言之,虽然容貌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过于重视容貌,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如果将眼前的“糟糕处境”全部归咎于不漂亮的容貌,更是荒唐的。

    笔者以为,整容成风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更折射出审美取向误入了歧途。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这是一记沉重的警钟,不知能警醒谁?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