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取得两倍或三倍的加班工资,是否属于“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近日,国税总局作出解答,明确个人在法定节假日的加班费不属于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需按照工薪收入纳税。(2月21日《新京报》)
应该说,国税总局的解答并无不妥,无论是其对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性质的界定,还是收缴的合法性,皆有法可依。但从民众的情绪来看,如此解释显然难以平复大家的心情。很显然,“加班工资缴个税”只是引发公众不满的偶发诱因而已,这场争论真正发轫的土壤,还是在于税感深重时代下公众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无疑,这是个税感深重的时代。在收入水平增幅缓慢和公共福利改善缓慢的背景下,正在严重地透支着民众的幸福感。并且,税赋越繁杂沉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休养生息的能力。民众对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是否需要缴纳个税如此关切,恐怕正是民众的税感神经被再次触痛,而诱发的非理性诉求。
民众的税感神经日益敏感,各种与税收相关的话题也就很容易成为热点话题。正因为如此,减轻民众税感应该是当下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命题,不能罔顾民众的税感神经被一次次触碰和被剥夺感,而不给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更好的环境。
当下为经济学界乃至决策层所共识的结构性减税,也许能从宏观层面达到减税的目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民众而言,减税结果能否化为切身感受才是最为关键的。财政部税政司2月14日披露,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从整体上看,去年税收总体平稳增长,增速与前年基本持平;但分季度看,税收收入增速逐季回落,从一季度32.4%下滑到四季度的6.8%。由此可见,从总体上而言,税收似乎正在按季度回落,而事实上国家也在去年实施了系列减税措施,如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个税调整、提高增值税与营业税起征点等。但这些,对于民众而言,感受并不明显。
而要将减税化为民众的切身感受,真正意义上减轻民众沉重的税感压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减税范围、减税幅度还是减税总规模上着手。比如去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实施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由3000元提高到3500元,就能够给民众,尤其是庞大的中产阶层带来实实在在的减税感受。唯有如此,民众的税感神经才不至于变得如此脆弱。
合理合法的“加班工资缴个税”能如此轻易地触痛民众的税感神经,折射出公共税收与民夺利下的压力和焦虑。而透过这种情绪,也提醒决策和管理者,在未来的税赋改革中,除了实施宏观性的结构性减税,更应该致力于微观的民众感受:一是切实减轻个体民众所缴纳赋税,比如是否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二是减轻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税收,譬如“月饼税”等民众消费生活中重复收缴的税收。只有这样,民众身上的被剥夺感才能更大程度上得以释缓,休养生息的空间才能得以拓宽。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