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为什么接受“时代符号”

2012年02月22日 07:51   来源:长江日报   付小为
    惠特尼·休斯顿意外辞世,这是过去的一个星期娱乐圈的重磅新闻。“时代的终结”等同类字眼成为对她人生的最后赞美。这不禁让人想到三年前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开,彼时杰克逊被标以“时代符号”的“定论”画下最后的句点。可能有人认为两者在流行乐坛的地位仍不能“齐观”,但与众多大牌明星或者名人一样,对他们的身后评价里总少不了“时代”二字。

    回溯过去,政治家、发明家、戏剧家,不同领域的名人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但除了对功勋卓著的君王,将一个时代与一个人并排相系并不多见。而现在,时代与个人并排而列说不上新鲜。我们在回忆某一年某一天时,既可以取自个人经历,还可以从这些“时代个人”那儿寻找时间坐标。例如提到2009年,有些人的第一反馈或许会是迈克尔·杰克逊。

    对于这样的联系,似乎没有引起太多争议,即便有争议,也是站在其人与其时代“相配度”的层面。问题在于,一个人何以是“时代符号”,或者说,这样的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媒体与商业无疑是“符号设定”的共同推手。某种领域内的卓著才华、极富特色的行为方式、独具一格的个性等等,一个符号人物往往集中了以上一种乃至几种元素。这些特征既容易包装塑造,也容易形成“产品”推出,达成商业时代的又一种“销售”形式。然而,无论这样的模式被如何解构,它都不为人嫌弃。

    以此来看,他们是被无数推手送上“时代符号”舞台的,还是这个时代本身就无比需要符号?

    从符号本身出发,首先要区隔物质符号和精神符号。以过度消费为代表的行为已经宣告了人们在物质符号上的“沉沦”,而物质符号背后又其实有增强个人“识别性”的心理因素。至于精神符号,这样的寻求好像从未停止。一个悖论在于,为什么我们一方面希望超脱出社会,有个性、有主张、不被代表,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加盟到某个“阵营”某种符号麾下甚至愿意奉一个自我认可的“同类”为偶像?

    在喧哗扰攘中,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油然而生,类似的描述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有人将此作为现代人思想空乏心灵空虚的印证,其实就感受而言,它有着个人无可摆脱的孤独必然性,但也确实有着一定的时代性。汉娜·阿伦特曾经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她以为有三个原因,前两个是众所周知的法律与道德束缚,而第三个则是,一个人无法与一个杀死自己的父亲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自己,是思索层面的自己,也其实是另一种消解孤独的方式,而这样的求解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远去。某种程度上,“时代符号”或许就是在填补这方面的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