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高增长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年下滑说明,其一,我们的宏观税负过重,存在与民争利嫌疑;其二,税收结构本身存在问题,有必要推进税制改革。
财政部14日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近9万亿,同比增长22.6%,税收占GDP比重超过19%。从整体上看,增速与前年基本持平;分季度看,税收收入增速逐季回落,从一季度的32.4%下滑到四季度的6.8%。
根据前不久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因而,说2011年财税“大丰收”似乎也不为过,毕竟超过20%的增速是相当惊人的。正如财政部所言,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但如果放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来考量,税收如此高增长,不一定就是件好事。
按照一般的收入分配逻辑,从税收高增长,可以推断出企业效益不错。而企业效益不错,反映到分配中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较大增长。可是另一组数据却显示,去年我国内地GDP同比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8.4%;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这意味着税收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
由于税收收入占据了政府收入的“大头”,因而,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也相应地加大了政府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于是宏观税负便表现出了逐年提高的趋势。《福布斯》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曾将中国内地列为全球第二,尽管遭到了相关部门的驳斥,但税负较重是当下社会的共识。而在这背后,则是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年下滑的事实。
税收的高增长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连年下滑,只能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我们的宏观税负过重,存在着与民争利的嫌疑;其二,税收结构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推进税制改革。
从经济学上来说,税收增速过大,释放的也不是一个良性的经济增长信号,税负过重带来的后果不但会增加企业成本,推高物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投资来拉动,内需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从社会学上而言,税收高增长若没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充分保障,带来的必然是民生负担的加重。因而,减税的呼声一直未有停歇。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减税,则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以及税制改革的推进。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去年税收收入增速逐季回落,这一方面是经济大环境所致,另一方面即源于去年开始推行的一系列减税措施,如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增值税与营业税起征点等。但要想更有效“减负”,不能满足于这种小范围、小幅度的减税,而必须推进税制改革。现行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占比低,而间接税占比高,这也是“馒头税”税率高达17%以及网上曾经流传的“月入万元税负高达6000多元”的症结所在。在适当降低宏观税负水平的前提下,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既避免重复征税,也能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这应是税制改革的大方向。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