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家电业能否走出“寒冬”

2012年02月14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鲍显铭
    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家电生产中断、企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海外市场大幅缩水,国外同行竞争致使优势锐减——

    近日,日本上市企业进入年报发布的高峰期。有数据显示,日本八大电机公司2011财年的净利润预计将亏损近1万亿日元,规模仅次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财年(2.1万亿日元)和IT泡沫破灭后的2002财年(1.9万亿日元)。其中尤以家电企业亏损最为突出,三大家电企业均陷入巨额亏损。松下公司和夏普公司净利润预计将分别创下本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纪录;曾独领日本家电业风骚的索尼公司预计也将连续第四年出现净利润亏损,其主打领域电视产品则是连续8年出现亏损。日本媒体惊呼,“日本家电产业的冬天已经来临”,“日本已失去世界家电市场的主导权”。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家电产业出现这种情况绝非偶然,它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固有的国内根源。首先,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和泰国洪水等天灾导致部分家电生产中断,增加了企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成本,挤压了家电企业的部分业绩。如在泰国水灾中,松下公司损失约600亿日元,索尼公司损失约250亿日元。

    其次,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股市下跌、日元持续升值、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等都使日本的海外市场大幅缩水,而海外市场又是日本家电产业的生命线。例如,夏普公司彩电业务有三分之二依赖海外市场,其液晶电视和液晶面板的销售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液晶电视需求疲软,液晶面板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滑,使该公司遭受巨额亏损。

    最后,国外同行的竞争使日本家电业的优势锐减。一是在海外市场,日本家电巨头越来越难与成本较低的韩国、中国同行竞争。随着韩国、中国的家电企业崛起,在优质低价的攻势下,日本家电企业的优势日益减少,吸引力逐步减弱,市场份额不断缩小。Display Search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1月至9月,世界主要品牌的平板电视在全球销售额中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韩国三星电子22.8%;LG电子13.9%;索尼11.0%;松下8.2%。二是苹果、谷歌等美系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势打入世界家电市场,而日本家电企业却未能跟上网络发展的潮流。如索尼公司虽引领了CD数字化之先河,但在电视机方面则固守以前的技术,未能实现声像发送手段的数字化革命。三是产业创新力不足成为日本家电巨头的通病。十多年来,日本家电企业在技术方面进步不大,尤其是业务份额较大的电视业务。OLED电视作为新一代电视备受瞩目,三星及LG已成功开发出大画面的OLED电视并计划上市发售。但从电视机到显示器,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日本家电企业几乎在每一个主要业务部门都未能持续创新,更没有推出引领行业先锋的产品。

    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日本家电产业的出路在何方?日本家电巨头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变革,但与三星、苹果等世界先进创新企业相比,其改革创新举步维艰。松下公司总裁大坪文雄日前表示,对于“赤字大户”的电视业务部门,松下将加强平板电脑和医用显示器液晶屏的销售,把重点放在大型液晶电视等高附加值产品上。同时,将电视以外的产品销售比率提高到5成以上,努力将松下改造成太阳能面板及车载电池等环保创新型产品的领先企业,争取在2012财年实现复苏。夏普公司近日宣布,将日本大阪的液晶屏幕工厂产能缩减50%,以减轻电视机销售低迷带来的库存压力,同时加强智能手机等中小型液晶显示屏的研发力度。索尼公司则在公布2011财报的当天宣布换帅,任命平井一夫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平井谙熟Play Station和网络娱乐业务,表示将打造一支新的经营团队,以推行重塑电视业务、数码影像、医疗器械及智能手机和游戏等四大经营战略改革。

    《日本经济新闻》社论指出,以索尼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必须摒弃日本固有的“企业体质”,要效仿苹果和三星,进行大胆的事业战略转变,开发出领先于韩国和中国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家电的网络化。日本家电企业何时能够走出寒冬,迎来春暖花开,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