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行基本服务:锁定价格更要赋权于民

2012年02月12日 07:27   来源:红网   张剑波
    日前,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表示,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基本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价格,必须“明码标价”,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月11日《新京报》)
    
    犹记得去年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如羞赧地表示,“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一席半是愧疚半是自得的“肺腑之言”,令全社会共睹中国银行业的“肥猫”本质。
    
    中国银行业何以能富得流油?一言以蔽之,收费。2011年8月中国银行业“半年报”的成绩单显示,12家银行仅2011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有2057.43亿元,占净利润近半。12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普遍增幅在40%以上,其中华夏银行高达90.40%,位居首位。
    
    当中国银行业赚得满仓满谷之时,它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一直默默为其奉献的广大储户。从2003年起,9年来银行业的收费服务项目从300多项陡增到3000多项,收费项目突飞猛进的过程,就是广大储户渐渐沦为银行提款机的过程。令人眩晕的3000多项收费服务,我们既搞不清楚它们都是分别在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又无从得知收费的标准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消费者总是稀里糊涂地就被收了五花八门的费用。
    
    揆诸中国银行业,这几年高歌猛进,扶摇直上青云,别说在国内,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也是拉风得很。工行、建行和中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全球银行业的泰山北斗。以基本的常识和逻辑,难以理解这种火箭般的成长速度,其实秘密仍然在于其披着市场化的外衣,行垄断之实。
    
    中国银行业有着所有垄断企业皆难以幸免的特质:傲慢、霸道、恣意妄为、无惧监管等等。具体到收费服务上,就是急功近利、想收就收、自我定价、重复收费,甚至存在卑鄙的隐形收费。对此,广大消费者可谓“手无寸权”相抵抗,更多时候沦为待宰羔羊。
    
    民怨沸腾之下,发改委、银监会对银行业乱收费的检查一直在持续加码。但可以想象的是,由于银行业毕竟有一个市场化的外衣遮羞,在应对监管时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存在明显的乱收费行为,也往往难以根本惩处。为了避免这种监管上的被动局面,在“基本商业银行服务价格”领域,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可谓迫在眉睫。
    
    有限褫夺银行自主定价的权力实属无奈之举,银行业畸乱的收费服务已呈尾大不掉之势,而且明摆着,很难以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束缚其收费行为,政府定价虽有行政干预市场之嫌,但只有如此才能对其收费行为实施监管,令其收费服务的项目和标准在阳光下运行,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共利益。
    
    为了给政府定价奠定现实基础,监管部门应明确界定“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基本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种类和范围,尽快制订一份清单,并分别给定政府定价的价格。另外,对于其他“非基本银行服务价格”,恐怕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重要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否决权”能否得到制度性的支持。否则,随着金融服务的发展,要不了多久还是会问题成堆。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