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买到疑似“假鸡蛋”一事,上海工商部门10日表示,已对此展开跟踪调查;此前工商部门在对流通领域的蛋类产品抽查中,未发现不合格现象。(2月10日新华网)
近年来,对于各地消费者买到疑似“假鸡蛋”的新闻,媒体曾多有报道。早在2007年、2008年假鸡蛋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2009年3月《现代快报》曾报道了南京市民蒋女士发现一枚疑似假鸡蛋,请当地食品药品监督、农林、工商、质监、卫生等五个部门进行鉴定时,最后得出结论:目前暂无鸡蛋的国家标准,无法判别这批鸡蛋的真假,需由工商部门追溯其源头,再行定论。此后,2010年12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曾做了一期名为《假蛋真相》的节目,专门针对此问题进行辟谣:假鸡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相信了。
在央视焦点访谈针对此问题进行辟谣的第二天,《法制晚报》在《人造鸡蛋是骗局揭秘假鸡蛋制作流程(图)》的报道中,专家介绍,因为假鸡蛋的蛋清和蛋黄都是化学物质的水溶液做成的,只要外壳稍有破裂,里面的东西就会因为水分蒸发而萎缩。而就算外壳不破裂,按照这种套壳工艺,也不可能做出逼真的假鸡蛋。专家同时指出,至于网络上传言的更“高超”的造假技术,如果是成批生产的话,成本很难控制,肯定不值得。
专家的话不由得我们不信,可是近来媒体又报道一些消费者买到疑似“假鸡蛋”一事又让人将信将疑。如1月11日长江商报报道,《山东烟台出现假鸡蛋摔到地上能弹起20厘米》。
当然,疑似“假鸡蛋”也有可能还是真鸡蛋,据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分析,导致正常鸡蛋蛋黄坚硬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鸡蛋在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环境中存放超过30个小时,就有可能改变蛋黄的物理性质;另一种则与鸡饲料有关,如果饲料中添加过多棉酚物质,就会出现蛋黄煮熟后有弹性、可弹跳的情况。
不过尽管专家的这两种分析很有道理,可是,今年1月7日中广网在《记者调查假鸡蛋:成本不到一毛钱制作仅需两分钟》的报道中由大二学生李紫艺讲述的制造假鸡蛋的过程又让人不得不相信“假鸡蛋”的存在。他介绍,加了牛奶的黄色溶液被倒入半个乒乓球形状的容器中钙化,半分钟后,一个蛋黄成型。接着,将灰色的海藻酸钠溶液制成的蛋清倒入模具,加入蛋黄,在配好的氯化钙溶液中轻轻晃动,一分钟后便能看见一个剥开壳的鸡蛋。最后,将蛋放入烧融的石蜡中,一分钟左右蛋壳便做好了。并称这个制作假鸡蛋制作起来非常简单,过程仅需两分钟,造的鸡蛋和真鸡蛋没有什么区别。
看来,尽管此前工商部门在对流通领域的蛋类产品抽查中,未发现不合格现象。但针对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买到疑似“假鸡蛋”一事,上海工商部门能公开表示已对此展开跟踪调查,这是值得称道的,很值得其他地方学习。相比之下,在媒体报道了“假鸡蛋”之后,却并未见到其他地方的工商部门公开表示要跟踪检查疑似“假鸡蛋”。在笔者看来,上海工商部门这种表示,不仅是对媒体关注的及时、主动回应,同时更是对民众食品安全关切的负责任行动。
最后,期待上海工商部门通过对疑似“假鸡蛋”的跟踪检查,能从源头上对疑似“假鸡蛋”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切实让百姓吃上放心蛋。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