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1年的GDP“成绩单”陆续浮出水面,有25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天津、上海、北京的人均GDP超过8万元人民币,折合1.2万美元,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如果用国家GDP做比,北京人均GDP接近欧洲的斯洛伐克,上海人均GDP和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比肩,中国第一GDP大省广东人均GDP接近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
2011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国内通胀压力高位运行的背景下,25个省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尤显难能可贵。虽然全国GDP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在此情形下,全国2011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当无太大悬念。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是国际公认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标准;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从此进入加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令人振奋、值得期待。
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是一个新的起点,尤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落于“中等收入陷阱”。众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时候,往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风险高发、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如果处理得好,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如果处理失当,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制约了内需的增长,再加上国家发展战略的失误,导致这些国家至今仍停留在人均GDP 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
我国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时候,要想避免落于“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将“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将这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转变发展模式的有利契机。为此,需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缩小贫富差距。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最大问题,就是劳动力过于廉价,在与权力和资本的博弈中处于不利位置。这样,不仅使得中低收入者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而且导致购买力低下、内需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降低环境和资源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当看到,由于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在国际分工中整体上处于不利地位,近些年为了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有些地方的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这些代价中,虽然有些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代价,但是在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的今天,这种“以资源和环境换发展”的增长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在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加有利的产业地位,因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三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全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幸福指数。高的GDP数据固然可喜,但是只有当它转化为公众切实的感受后,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近些年,我国将保障民生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民生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医保、社保基本接近“应保尽保”,成就斐然。现在,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为国家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 (瞿玉杰)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