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银行暴利的讨论,近日再度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近日公开表示:“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我们都说烟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开采也很暴利,而现在银行业比这两个行业利润还要高。”(2月5日《广州日报》)
随着银行坐收暴利探讨的持续发酵,一些权威人士纷纷开出给力“药方”,来根治这种顽疾。尤其是远在美国的国内著名商学专家,中国消费者协会会长刘俊海郑重建议,国家层面应依据反垄断法,对银行业进行反垄断审查,以遏制居高不下的超额利润。
诚然,尽管目前银行业称不上是绝对垄断行业,因为,除了四大银行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但是,称其为“相对性垄断”委实不过分。所以,对银行业进行反垄断调查,也符合国内法律。
只不过,由于国内反垄断法律尚不完善,更令人忧虑的是,会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很可能会让反垄断调查,无功而返。记得去年年底前,国家发改委也曾对电信和联通展开过反垄断审查,这起影响全国的反垄断审查,在电信巨头“抱团”反对下,虽然一开始轰轰烈烈,但到最后却悄无声息地中止了审查。所以,对银行业反垄断审查,关键要化解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实际上,除对银行业实施反垄断审查外,我们完全可以依据银行业暴利的来源与构成,来点其“死穴”。就目前而言,银行业的暴利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来源于银行存贷利差。我们国家的16家上市银行,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差收入超过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80%,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为71.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90%以上。这意味着,银行业的暴利成分中,存贷款利差收入要占到70%—80%的比重。
另一个则来自于银行的新增收费项目。统计显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有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据报道这一部分收费在银行暴利构成中占到20%左右。
正是凭传统的“吃利差”和与日俱增的手续费的双轮驱动,才形成了中国银行业的超高暴利。因此,现在,我们必须向“吃利差”和手续费两项“命门”,“运气发功”。在当前银行利率化市场改革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依靠自身无法破解其暴利的前提下,最好的办法是单边或双边减息,来适度减少银行利差。据权威金融学者郭田勇测算,倘若单边或双边加减息的方式将银行利差缩小0.5%—1%,银行盈利将减少三四千亿。这不仅可以实现老百姓存款的保值或增值,减少居民储蓄的损失,也能从根源上减少银行业的暴利。
更为重要的是,当务之急,要架构一套有效、合理的银行收费机制,先是对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充分的论证,然后,对银行收费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最后召开由专家学者、银行以及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价格听证会;由银监会、央行、发改委等监管部门,再对银行收费价格是否合理,进行跟踪评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