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帽”是如何“千辛万苦”才戴上的

2012年02月01日 07:04   来源:西安晚报   毕晓哲
    国家级重点扶贫县有着特定的标准,也有着多年来的固定衡量评定套路,有必要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获得吗?我们都知道,“努力”的意思就是正面参与,是工作积极、主动发展地方经济的意思,一个“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贫困县”的表述让人摸不着头脑。贫困县相对于普通县及“百强县”等,应是“落后”或“滞后”的意思,通过两年的“努力”才获得,这不是“倒着跑”了吗?按道理说,两年来当地“积极努力,千辛万苦”应离“贫困县”越来越远才对,为什么反而“获得”了?那么,两年时间“千辛万苦”究竟使用到了什么地方了呢?

    不排除有几种可能。要么就是“浪费无用功”,“光喊号子不出力”,两年间没有让县里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发展变化;要么就是将“努力”用歪了;第三种可能,也有可能是为获得名称而“公关”了。除上述三种解释,我们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当然,没有调查核实之前终究属于猜测,但“千辛万苦”才获得的贫困县称号,暴露出来的却是贫困县评价机制本身的问题。首先,至少说明贫困县评选与评定本身透明度不高;其二,还与“淘汰”机制严重缺乏有关。贫困县名称对于一些县来说,就是一个一旦戴上了就摘不掉的“金字招牌”,也值得“千辛万苦”,所以,这也是一个现实“漏洞”。

    其三,还说明对贫困县政策效果评价及帮扶资金的事后监管不到位。资金是否投入得当、产生了多少效益,没有一个事后评价与问责,这也促使一些官员“乐此不疲”和“千辛万苦”。总之,无论是当地政府在获得贫困县名称之后的“特大喜讯”的“不以为耻”、还是“千辛万苦”表述之下一不小心流露出来的“潜规则”,都说明从根本上改革和调整贫困县政策及评价机制的紧迫性与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