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维修性拆除”就是以维修之名拆除

2012年01月30日 07:25   来源:齐鲁晚报   □舒圣祥
    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消息爆出后,东城区文化委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而进行了“维修性拆除”。(据新华社“中国网事”)

    早在2009年,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就因引起舆论哗然而被职能部门干预叫停;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梁林故居明确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东城区文化委主任李承刚公开表示,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如今,面对在春节期间悄然变成一片瓦砾的梁林故居,社会公众出奇愤怒,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未经报批擅自拆除梁林故居的行为却未遭任何惩处,相关部门反倒专门为其打造了一个叫做“维修性拆除”的年度新词。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字典里,维修和拆除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这应该只是一个常识。另一个简单的常识则是,所谓保护文物,绝不是先将真的建筑拆个稀巴烂,然后再在原址修建出一个现代化的假古董。在相关文保部门看来,“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居然和“最大程度的拆除损毁”是一个意思,甚至拆除殆尽也可以解释成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这真是黑白颠倒的狡辩。再这样“保护”下去,子孙将来哪还能见到真文物呢,还不都是废墟上的赝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梁林故居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梁思成当年竭力维护的北京古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一样。如果在擅自拆个精光之后,再以“保护”的名义重建梁林故居,除了增加GDP和相关部门的文保拨款,其实毫无意义。梁林故居已经没法“保护”了,接下来梁林故居最大的关注价值其实是在于,它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标志”?是被开发商作为成功的榜样大量复制,还是被相关部门作为失职的警示督促履职?某种意义上,梁林故居的后续演绎,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建筑文物的命运。

    从现在的境况来看,公众没法不感到悲哀。虽然《文物法》明确规定,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公布政府和上一级文物部门的批准后才能进行;虽然明摆着梁林故居是被拆了,而且是在未曾报批的情况下借着春节悄悄拆了;但是,拆了就拆了,不仅没见到文保部门采取法律行动,甚至连文保部门的愤怒都没见到。相反,开发商擅自拆毁文物建筑,被文保部门解释成“为了紧急抢险”的“维修性拆除”。这不得不引人猜想:拆毁梁林故居虽未曾报批,但谁敢保证没得到默许?

    相关部门所谓“将要依法进行查处”,事实上早就加了一个定语:“包庇性”——“维修性拆除”的本质,正是“包庇性严查”。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