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利院接待超负荷是一种什么病?

2012年01月29日 14:45   来源:荆楚网   季建民
    临近节日,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们像往年一样成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对象。2011年12月至今的48天里,该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据福利院负责人称,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孤儿不适,孩子们此前还疑因此大面积感染了水痘(见1月19日《扬子晚报》)。

    按照正常的逻辑和思维来说,一个单位和企业在年底期间应该是最忙的时期。在这最忙的年底时期里,一些单位和企业却有闲“突袭”福利院。无疑是在表示一些单位和企业,把对于福利院的慰问当成是政治任务来抓,亦或是当成了企业表示慈善的道具。

    这种突发的年底歇斯底里“慰问病”,实质是为了配合某些单位完成某些政治任务,是为了配合某些单位和企业带上慈善的面具。实际上这种慈善和关爱的表示,没有一点慈善和关爱的底蕴,表面的功利色彩早就遮盖了慈善和关爱的本来面目。

    我们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吃好东西,才能放假在家里休息,是因为过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而到福利院去慰问本身并不是一种奢华的行为,我们平时也可以到福利院去慰问,也可以到福利院去看望他们。甚至于我们可以不用带任何东西,我们只需要帮助他们打扫一下环境卫生,我们只需要帮他们洗一下衣服,都可以表达我们对于他们的关爱。

    许多单位和企业之所以在节日和过年的时候,才想起来得到福利院去慰问,是在把福利院“当年过”。是因为慰问福利院里的人,对于福利院里的人表达一下关爱,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了。过年期间慰问福利院的繁荣现象,是在掩饰平时我们对于他们关爱的缺失。

    年底期间突发的福利院慰问热潮,密集的造访让福利院里的孤儿感到不适,过多的互动活动让福利院里的孤儿感染水痘。慰问福利院繁荣背后的现实则是,慰问福利院成了某些部门和个人的政治稻草和慈善道具,慰问福利院成了关爱缺失过后暂时的虚假繁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