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韩寒手稿,无良质疑的最好“辟谣”

2012年01月29日 14:32   来源:荆楚网   安恩和
    韩寒由《三重门》起,自刚上市的《青春》,以及未上市的三重门手稿《光明》与《磊落》,对与他一块成长的八零后来说,就是物质需求之外的最高精神读本。他的文章对督促社会的进步存在巨大的价值,堪称“小鲁迅”。在其博客倾谈“自由、民主、改革”三篇之后,让年末收尾“满城风雨”的就属麦田与方舟子对韩寒是否“人造”的质疑。

    网络的笔战如果没有媒体介入,是毫无意义的。由麦田起,无端的质疑和无知的原因让本来可以把韩寒当旗帜的人们纷至沓来,麦田最大的质疑就是从韩寒博文的发表时间来判定其“幕后团队”的,而“人造”一说,被媒体烘托,大抢眼球,但是最终以麦田道歉为结果。韩寒的确是人造的,就是他的父母。但是他的文章,从笔风来看,除非他父母又造了一个韩寒。网络有支持麦田有质疑的权利,那些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者,只有写作的人才明白,代笔对一个作者来说,是最大的否定。

    麦田起哄,引来方舟子“打假”,而方舟子与韩寒的笔战中明显势弱,于是一直“苟活”着不肯道歉。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方舟子在维护自己声誉的前提下,嬉笑着如饭局的“三陪”,陪着麦田“造谣”,陪着韩寒“笔战”,陪着没有真相的假想。中国人内斗成性,那是利益之争,而此次的方舟子,完全是上错了车,以为是在“打假”,其实是在打针。韩寒的才华羡慕不来,只能嫉妒,现在又骂不过,只能生恨。

    《三重门》手稿将面世,是“人造韩寒”最好的“辟谣”的办法。这也是韩寒对读者的尊重,相反看来,持着质疑态度的方舟子,一直拿不出证据,也不公布为何质疑韩寒。这无疑让人觉得他打假师出无名,质疑韩寒成为史上最为失败的打假。在名利场,一个有是非观的正义人士,是不会为出名而出名的,是不会去否定价值而重建意义的。名利场,是才华的舞台,而不是猜忌的围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