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回家",真的准备好了吗?

2012年01月29日 08:41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余明辉
    在内地省市的协助下,从2011年4月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陆续从内地接回1300多名新疆流浪儿童。不过,当地妇联回访发现,被解救流浪儿童“回家”存在不少现实困难,还需迈过缺乏归属感、入学难、帮教弱等几道门槛。(新华网2012年1月25日)

    当国家有关部委为实现2012年底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儿童而开展“接送流浪儿回家”专项行动之时,当各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遣返安置流浪儿童之时,当全社会为流浪儿童的前景略感宽慰之时,作为遣返安置流浪儿童工作较好的新疆,出现流浪儿回乡难“回家(真正融入家庭、社会)”更难等诸多问题,为我们及时浇了一盆清醒水。它警示我们,流浪儿“回家”,返乡的路很可能易走,“进家”的门槛却是难迈。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流浪儿“回家”难,不独新疆有,其他省市都不同程度存在。众所周知,之所以出现流浪儿现象,原因是纷繁复杂的,诸如被拐卖、家庭贫困、家教失调等,是众多儿童流浪的主要成因。所以,流浪儿“回家”,重新融入家庭的困难(门槛),全国各地流浪儿童和新疆一样存在。因此,流浪儿“回家”难,新疆是一面镜子,而解决流浪儿“回家”难,新疆在一定程度上则是一个榜样。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接送流浪儿回家”,困难到底有多大?大家真的做好流浪儿“回家”的准备了吗?

    家是流浪儿童“回家”最直接最温馨的港湾和第一目的地。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如何对待“归家”的流浪儿童,将是他们能否愿意重新融入家庭、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父母、亲人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温馨的话语、更可亲的行动来温暖、感化“失足”的孩子。而且,由于长时间在外流浪,流浪儿心理上可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感染,需要天下流浪儿的父母等亲人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以足够的宽容、足够的耐心来融化、清除孩子心灵的创伤。家长等亲人的态度,是流浪儿“回家”需要迈出的第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槛”。

    社会能否接纳流浪儿,也决定着他们“回家”脚步的轻重与否。社会是流浪儿的“第二个家”。这个“大家”的成员是否真心实意接纳“犯错”的孩子“回家”,不仅集中体现着我们这个社会温馨程度、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接纳程度,更关系着流浪儿“回家”之后能否真正安定下来、长期生活下来。这也需要我们社会每一个成员能够有一个宽容、慈爱之心。

    各级政府的作为则关系着流浪儿“回家”脚步的快慢,以及他们“回家”之后能否愿意留下来、是否有能力生活下来。正如新疆对待“回家”的流浪儿一样,我们的各级、各地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是否做好了流浪儿“回家”基本生活保障的准备、心理阴影教育疏导的安排、上学再教育提升生活自理的规划与实施、相关工作机构和制度的规范与完善,这些都将影响每一个流浪儿能否最终成功返乡、留下,也是我国社会流浪儿问题最终能否得以妥善解决的关键所在。而这,政府的救助思维将是关键。

    今天,我们一提到流浪儿童“回家”,人们的反应,第一总是收容,而后遣返原籍了事。殊不知,收容遣返仅仅是流浪儿“回家”的第一步,而更关键的遣返之后如何让这些孩子不再流浪并真正安定下来,却总是被有意无意忽略。而事实上,流浪儿“回家”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快与慢、优与劣,其实就是一个观念问题——家长等亲人的观念、社会大众的观念、政府施政的观念。只有这些观念问题真正解决改变了,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进而才有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和雄厚资金。否则,仅靠上级部门运动式的强力推行,可能取得一时的显性效果,但风头一过,问题或将更加凸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