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视春晚:“零广告”之后也该“零封杀”

2012年01月29日 07:24   来源:红网   陆湘敏
    郭德纲无缘央视龙年春晚,却因冯巩的相声剧《爱的价码》而“曲线”上了春晚(冯巩牛莉两人“你有病啊”“你有药啊”的对白源自郭氏相声《你有病》),再加上弟子曹云金登上了央视春晚,“得意”之余,郭德纲与于谦1月25日在微博上互动,于笑称郭为“春晚之父”,郭则调侃“我不在春晚,春晚上有我的传说。”(1月26日《扬子晚报》)
    
    从郭德纲与于谦的搞笑互动中,人们不难看出郭氏对于上春晚那种既憧憬又矛盾的心理。而从娱乐记者的文字游戏中,人们又可读出一种弦外之音,那就是,希望郭德纲能真正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民众不在少数。
    
    回望近几年央视春晚的足迹,“让郭德纲上春晚”的呼声,“郭德纲将上春晚”的传言,一直是人们的一个兴奋点。不过呼声再高,传言再响,现实却很无奈。魔咒就是打不破,郭德纲就是上不了央视春晚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舞台。
    
    那么,郭德纲与央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恩怨?据说2007年央视曾向郭发出邀请,但遭到郭的婉拒,双方由此结下了梁子。200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郭代言的一个减肥产品,双方关系达到白热化程度。2007年10月,郭突然下令弟子退出央视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又引发种种郭对央视不满的猜测。经历打人事件及被列为“三俗”代表之后,郭曾对央视示好,无奈央视又不待见他了。
    
    而民间分析郭德纲不被春晚接纳的原因更是耐人寻味:郭氏的出身不“正统”,入不了相声界的“主流”;郭氏相声过于媚俗,又直指现实中的人与事,潜藏政治风险;郭氏为人处事都太高调,春晚可容不得他的不敬。
    
    也许,郭德纲至今只能是春晚的一个传说,此事要完全归咎于央视,恐怕有失公允。但央视碍于郭氏的个性和出身,无视观众的殷殷愿望,无视其相声受平民追捧的时代背景,又显然是不明智的。
    
    难以服众的“封杀”似乎还不止郭德纲一人。笔者粗略地捋了一下,这些年传闻被央视封杀的还有:敢于维护自已权益的陈佩斯、朱时茂;背负“超女”冠军头衔的李宇春;因为“迟到”、“缺席”、“不服从安排”而被“封杀”的若干一线大婉明星……
    
    近年,央视放言“开门办春晚”。因为开门纳善言,于是有了龙年春晚的零广告。没有广告,观众感到畅快淋漓,央视损失了一笔不少的收入,却换来了人心,龙年春晚被表扬为“最干净的一届春晚”。央视在新闻联播节目播出这一消息时,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
    
    笔者进而想,从善如流,开门办春晚,“零封杀”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吧。想想看,央视大度一点,给“异己者”一席之地,让大家能在春晚舞台上听到郭德纲的相声,听到超女李宇春的歌声,看到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再见到那些因无心之失而久被放逐的一些大婉明星,何乐而不为?
    
    要知道,观众还是那些观众,没有了央视春晚舞台,郭德纲李宇春陈佩斯朱时茂们完全可以转战地方卫视,照样可以抢得不少风头。与其让他们分走人气,兼容并蓄,“为我所用”不是更好,更何况我们一直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挂在嘴边呢?
    
    当然,打破“封杀”魔咒,央视还要顺应社会多元化诉求,放低姿态,主动与地方卫视搞好互动。不必讳言,央视春晚的垄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一时的利益,也会让地方卫视心生芥蒂。春晚的植入广告如此,春晚的“门派暗示”也会如此。笔者想,有朝一日观众有幸能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看到轮流而上的个把地方卫视主持人,开门办春晚或许真的名副其实了。
    
    现在很多人认同,央视春晚已成为一项新的民俗。在这样的情势下,“干净”之后该是讲“胸襟”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