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拜年短信”该如何“永葆青春”?

2012年01月29日 07:19   来源:红网   高福生
    年年过年,年年拜年。短信拜年自从手机进入中国家庭,就一直是拜年方式的首选,今年也不例外。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尾声,不少人都在整理这几天被拜年短信塞满的手机。有网友通过整理概括了拜年短信成为鸡肋的四种“尴尬”事:一是不署名;二是短信内容一大抄;三是短信内容与发信人性格相差太大;四是短信太长太复杂,一次看不完。(1月28日《济南日报》)
    
    曾几何时,没有贺卡拜年时间延迟,比电话拜年费用低、比电子邮件拜年常用易见的“短信拜年”,尤其是那些自创的富有个性的精彩“段子”,可说是春节期间最受热捧的一道奇特风景线。据统计,2009年全国春节期间的拜年短信高达180亿条,2010年为230亿条,2011年为300亿条。今年的权威数据虽然还没出来,但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春节拜年短信的发送量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尽管如此,但很多网站、微博、论坛上,不少人对这种便捷、敲拇指拜年的方式却逐渐感到审美疲劳。更有网友历数、声讨拜年短信的“罪行”:有人说除夕夜发短信累到手酸;有人说拜年短信成了几分钟一次的“闹钟”;有人说短信“撞衫”,雷倒周围一片……除夕夜,仅笔者收到的同样内容、一字不差的短信就高达12条之多,还有几个朋友发来的短信竟然连原发送人的名字都没删掉。
    
    “拜年短信”竟然成了“鸡肋”,叫人又爱又恨,甚至心烦生厌,缘于一些人片面追究“高效”,把发送拜年短信当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的“作业”,因而缺失了那份发自内心的“原创”祝福,多了一份人云亦云、不分对象的转发和群发。如此为省事、缺少诚意,你发给我,我再转给他的拜年短信,除了花自己的心血银子让中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赚个盘满钵满之外,还增加了接收者的负担,没了那份应有的温馨,反而让人哭笑不得、白白添堵。
    
    窃以为,让“拜年短信”实至名归,叫好又叫座,并非要什么别出心裁、富有个性,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真情实意,多一点“原创”,少一点“千篇一律”。那些自编自写、一对一发送的“拜年短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也比那些“撞衫”的长篇大论要好得多。在这方面,可向著名笑星周立波学习,一是“从不群发”,二是“不会回复群发,不管他是谁”。对那些写了名字单独发来的短信,哪怕再忙再没时间,也要郑重其事地回复一条情真意切的“原创”祝福。
    
    只要人人做到不滥转、群发、群回,多发原创,“短信拜年”这种“新民俗”才会远离形式和作秀,在微博拜年、QQ拜年异军突起的当下,永葆“青春”,成为春节拜年方式的主流,让亿万中国人拥有一份无法割舍的回忆和念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